过刊目录

  • 全选
    |
    大咖论坛
  • 大咖论坛
    李亮, 刘宇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噁唑烷酮类药物专题
  • 噁唑烷酮类药物专题
    唐佩军, 唐神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噁唑烷酮类药物专题
    陆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噁唑烷酮类药物是一类对革兰阳性病原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其中许多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对结核分枝杆菌亦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而如利奈唑胺更是对耐药甚至耐多药结核病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然而,利奈唑胺的骨髓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抗结核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因而高效、低毒的噁唑烷酮类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备受重视。本文主要就利奈唑胺的抗结核临床应用和其他噁唑烷酮类药物的临床开发现状进行了阐释,以加深对噁唑烷酮类药物抗结核作用的认识。
  • 噁唑烷酮类药物专题
    包紫薇, 刘佳, 姚琳, 吴妹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球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中国依然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作为噁唑烷酮类药物的代表,利奈唑胺在耐药和重症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突出的抗菌疗效,其临床地位不断提升,但由于骨髓抑制、神经毒性、乳酸酸中毒、潜在药物间相互作用、治疗窗较窄等问题,利奈唑胺在长疗程的抗结核治疗中的短板日益凸显。新一代噁唑烷酮类药物康替唑胺具有与利奈唑胺相当甚至更强的抗菌活性,具有更低的骨髓抑制毒性、神经毒性、乳酸酸中毒发生风险,独特的代谢途径和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逐渐走入临床专业人士的视野。本文对当前结核病防治形势、利奈唑胺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地位和所遇挑战,以及康替唑胺的药学特点与其在抗结核方面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探索进行了综述,为后续康替唑胺在耐药结核和重症结核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噁唑烷酮类药物专题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奈唑胺是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核心药物。2018 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发布了《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随着利奈唑胺在临床广泛使用、临床医生对利奈唑胺认识的提高以及研究取得更多进展,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再次组织专家对此共识进行了更新,形成《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2022 年版)》,以期对临床工作发挥指导作用。共识中包含了利奈唑胺的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药效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应用研究、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证、剂量、用法及化疗方案的制定、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几部分。这一版更新了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并根据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方法对医学证据评级和进行推荐。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杨国玲, 沙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多见,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伴随着抗生素滥用和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使用等问题,耐药肺结核不断出现,而耐药结核治疗的方案复杂、用药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使临床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株感染有效的新药。本文首先对已上市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进行描述。其次结合药物主要作用靶点(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和 DNA 合成等)对当前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进行详细阐述。
  • 综述与论坛
    王泽明, 申阿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HO 于 2010 年和 2014 年针对儿童药物敏感结核病(drug-susceptible tuberculosis,DS-TB)分别推荐了 6~12 个月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该方案的广泛实施,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治疗方案疗程长导致依从性差是影响患儿完成全程治疗的重要因素。随着一项关于短程治疗方案 Ⅲ 期临床实验的完成以及不同国家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敏感结核病化学治疗方案的研究,循证依据逐渐增多。WHO 于2022 年发布了《儿童和青少年结核病管理》新版指南。该指南将最新建议和 2014 年指导意见进行整合,并取代了 2014 年的指导意见。该指南针对药物敏感肺结核和肺外结核、重症和非重症结核病患儿治疗方案进行比较详细地阐述,首次推荐了疗程更短的 6 个月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方案和 4 个月非重症肺结核治疗方案。本文将结合 WHO 新版指南,对儿童 DS-TB 治疗进行深入解读,便于儿科临床医师有效管理儿童结核病。
  • 综述与论坛
    陈木兴, 吴迪, 林友飞, 陈晓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结核病患者基数大,抗结核治疗周期长。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因联用药物复杂、多样,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大,轻者表现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重者可致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不得不因此中止抗结核治疗。本文从生活习惯、基础疾病、遗传因素等方面对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临床 ATB-DILI 的预防和处置提供参考。
  • 综述与论坛
    谈卓林, 曾嘉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分枝杆菌能通过免疫逃逸途径抵抗宿主的免疫伤害并造成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提示结核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受损。免疫疗法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与抗结核化疗药物联用有着积极的临床效益。其中,胸腺肽 α1 作为经典的免疫调节剂,已在国内结核病患者中得到应用。本文就胸腺肽 α1 在结核病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俞秀恒, 谢雨晴, 龙友琦, 赵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该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分析 1 例多重耐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药敏报告后,建议按照非结核性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NTM)药敏试验标准再次行药敏试验,结合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将治疗方案由头孢西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乙胺丁醇+克拉霉素调整为头孢西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阿米卡星雾化吸入+阿奇霉素+替加环素,治疗 20 d 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按照 NTM 药敏试验结果提示,结合患者病情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头孢西丁+阿米卡星+阿奇霉素+替加环素+莫西沙星,治疗 20 d 后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出院,转社区医院继续治疗;临床药师还参与了评估、预防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并对患者出院后用药进行用药指导。结果: 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经过 2 次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治疗 3 个月后,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 1 例多重耐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诊疗过程,为其制订了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多重耐药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
  • 药学监护
    陈贵芳, 钱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1 例肺结核合并冠心病患者咯血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此类疾患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一肺结核患者因“间断咳嗽、咯血 6 h 余”入院治疗,该患者抗结核治疗一直较为规律,2 个月前因冠心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替格瑞洛、琥珀酸美托洛尔等药物;此外,患者还合并有支气管扩张。结果: 临床药师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该患者实际情况,认为该患者的咯血可能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和支气管扩张有关,遂与医生商量后先后停用了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而使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经治疗,患者的咯血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优化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药学监护
    张倩, 方诗容, 王亚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药物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开展抗结核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合并 DILI 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一食管下段鳞癌术后患者在开展第二疗程化学治疗期间谷丙转氨酶(385.47 U/L)、碱性磷酸酶(456.59 U/L)和总胆红素(156.17 μmol/L)水平异常升高,表现为混合型重度肝损伤;其间,患者又出现咳嗽、咳痰和发热(39℃)等症状,并且痰涂片检出抗酸杆菌(+++),结合胸部 CT 检查结果,考虑为双肺继发性肺结核,临床药物建议启动抗结核治疗。结果: 患者出现肝损伤后,临床药师考虑为化疗药物所致(帕博利珠单抗的 RUCAM 评分为 6 分,紫杉醇和卡铂分别为 5 分和 4 分),但并未停用,而是在异甘草酸镁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甘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甲泼尼龙进行保肝治疗,然而肝损伤指标仍在加重,遂停用了所有有潜在肝损伤风险的药物;随后在开展抗结核治疗时,考虑到当前患者肝损伤的情况,医生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先选用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链霉素等肝损伤风险小药物;其间患者肝损伤指标持续改善,遂又加用异烟肼,并将链霉素改为了利奈唑胺; 1 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正常。结论: 面对患者需要在发生重度混合型 DILI 情况下开展抗结核治疗,临床药师利用自己专业知识,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协助医生成功地在治疗患者 DILI 的同时开展了抗结核治疗,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 药学监护
    任萌, 张天相, 仵倩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并发矛盾现象的治疗及其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处置并发矛盾现象的 TBM 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 1 例 TBM 并发矛盾现象病例的药物治疗过程,通过查阅多方循证证据,结合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特点为患者遴选合适的药物组成治疗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和用药教育;其后患者出现矛盾现象,临床药师帮助医生分析原因,再次给予其用药建议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经临床药师参与制定 TBM 患者的治疗方案,为矛盾现象提供用药参考,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并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协助医生制定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
  • 药学监护
    韩珂卿, 王子嫣, 来永炜, 仵倩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人血中伏立康唑的浓度,并将此法应用于结核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为该类患者的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色谱柱为 ACQUITY UPLC® HSS T3 C18 柱 (2.1 mm×50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含0.1%甲酸)(B),梯度洗脱曲线为 6,流速为 0.3 mL/min,梯度洗脱,内标为加替沙星,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正离子模式检测,伏立康唑和加替沙星离子对 m/z 分别为 350.138/127.08、376.2/332.1;采用该方法对医院结核患者的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结果: 伏立康唑在 0.10~21.7 μg/mL 浓度范围内与相对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3 1),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相对标准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6%。结论: 基于 UPLC-MS/MS 的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测定人血中伏立康唑的浓度,为真菌感染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依据。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王钰, 李佳, 何秋毅, 闫佳佳, 陈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挖掘基于 FDA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的抗结核药物致肝胆系统相关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的风险信号,为抗结核药物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 FAERS 的 2004 年第一季度至 2023 年第一季度以抗结核药物为首要怀疑药物的 ADE 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法进行抗结核药物 ADE 风险信号的挖掘。结果: 抗结核药物的 ADE 报告涉及 26 个器官系统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共检出 40 个与肝胆系统相关的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PT)并累及 11 个高位术语(high level term,HLT);利福平(1 507 例报告,35 个信号)、异烟肼(932 例报告,31 个信号)和吡嗪酰胺(331 例报告,17 个信号)的肝脏系统相关 ADE 报告数较多,导致急性肝衰竭的 ROR 分别为 50.5(95% CI 为 42.4~60.2)、64.0(95% CI 为 51.9~79.0)、166.0(95% CI 为 119.3~230.9);乙胺丁醇、利福布汀和利福喷丁的肝胆系统 ADE 报告数较少、风险较低。结果:抗结核药物的肝毒性风险较高,临床在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时应特别重视利福平、异烟肼和吡嗪酰胺对肝脏功能的不良影响。
  • 药物不良反应
    朱明, 施利, 高智, 裴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结核药物对结核病的防治至关重要,但抗结核治疗用药较为复杂,因而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然而,药物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抗结核治疗,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报告了 2 例抗结核药物所致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对其中患者的临床特征、救治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类似情况的预防和处置提供参考。
  • 药物不良反应
    杜妍, 周亮, 黄丽, 文隆, 刘晓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核病的治疗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这无疑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而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轻则干扰结核病患者的规范治疗,重则损害脏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文报告了 2 例抗结核药物所致严重呕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处置情况,并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对抗结核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影响因素、处置措施以及后续的抗结核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类似情况的防治提供参考。
  • 其他论著
  • 其他论著
    彭羽静, 胡清亮, 严晓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1 例误诊为腹腔结核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了解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的临床特征及确诊方法,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误诊为腹腔结核的诊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治疗措施与临床疗效。结果: 该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有持续性腹腔积液,影像学改变提示肠道病变,内镜检查提示回盲部病变,疾病初期考虑为腹腔结核,予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未取得持续性疗效,且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再次行内镜检查,病理活检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很快缓解。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在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要考虑该病可能,病理活检可以明确其诊断,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较为有效。
  • 其他论著
    范欣欣, 吴迪, 林友飞, 陈晓红, 刘加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 1 例肺隐球菌病误诊为肺结核病例的临床诊疗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为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提供参考。方法: 患者因体检发现肺部阴影而入院治疗,外院胸部 CT 检查示“右肺上叶多发斑片状影,边缘模糊,右肺下叶前基底段见少许斑片状、斑点状模糊影”,因而临床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结果: 入院后完善检查,纤支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阴性,于是排除肺结核诊断;行支气管镜肺活检术(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取肺组织进行特殊染色,结果六胺银染色阳性、黏液卡红染色阳性,并且可见少许真菌荚膜,符合隐球菌感染的相关特点,遂予氟康唑治疗,患者症状也最终好转。结论: 肺部结节样病变要注意发病部位与易忽视的晕征,其多见于肺真菌病早期;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当肺部病灶形态以结节为主要表现,且又位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时易被误诊为肺结核,确诊需依靠病原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结果。
  • 其他论著
    孙青, 宋华峰, 黄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基因芯片技术对耐利福平或异烟肼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情况,为耐多药结核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2020 年—2023 年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 395 例结核患者的痰液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利福平耐药基因 ropB(511、513、516、526、531、533)和异烟肼耐药基因 KatG(315)、inhA(-15)突变位点进行检测,以罗氏固体培养绝对浓度法作为金标准,分析基因芯片技术对 MTB 耐利福平或异烟肼的准确性。结果: 基因芯片技术对利福平耐药诊断的 Kappa 值为 0.80,符合率为 92.15%,灵敏度为 87.74%,特异度为 93.77%,阳性预测值为 83.78%,阴性预测值为 95.42%,而对异烟肼耐药诊断的 Kappa 值为 0.87,符合率为 93.42%,灵敏度为 98.82%,特异度为 89.38%,阳性预测值为 87.43%,阴性预测值为 99.02%。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 MTB 耐利福平和耐异烟肼基因突变,与罗氏固体培养绝对浓度法高度一致,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其他论著
    吴玉姣, 秦科宇, 庄曙明, 张志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肺癌合并肺结核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于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 51 例肺癌患者资料,将 18 例肺结核合并肺癌者设为 A 组,33 例肺癌患者设为 B 组;比较 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术后住院时间等)、动脉血气指标即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值,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 T 细胞亚群)、炎症因子即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6,IL-8)、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和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A 组患者的男性、吸烟者的构成比高于 B 组(P<0.05),且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较 B 组长(P<0.05);2 组患者术前、术后 7 d的 PaCO2、PaO2、SaO2 水平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2 组患者的 CD4+、CD8+、CD4+/CD8+ 等 T 细胞亚群水平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患者的 CD4+、CD8+ 等 T 细胞亚群水平低于 B 组(P<0.05),CD4+/CD8+水平高于 B 组(P<0.05),IL-6 水平高于 B 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气胸发生率高于 B 组(P<0.05);Kaplan-Meier 曲线显示,A 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B 组(P<0.05)。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病理类型为腺癌的构成比较高,33.33% 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死亡率为 33.33%;在结核流行国家,肺结核合并肺癌行胸腔镜切除患者的死亡率高于肺癌患者,故对既往有肺结核的患者必须持续给予其相应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