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黄新, 安树昌, 刘国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所致的相关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s/adverse drug events,ADRs/ADEs)时有发生,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临床在强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同时,须高度重视其所致的 ADRs/ADEs 问题,尤其是那些易被忽视的少见但严重的 ADRs/ADEs。该文主要对临床上抗菌药物的那些易被忽视的少见但严重的 ADRs/ADEs,如神经毒性、低血糖症、血小板减少症、心脏毒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 综述与论坛
    王柯欣, 王艳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达托霉素是一种新型环脂肽类抗菌药物,其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菌无抗菌活性。当前,达托霉素在国内被批准的适应证仅有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血流感染,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达托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左侧感染性心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所致的人工关节感染和骨髓炎、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等适应证外疾病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此,该文对达托霉素的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和相关用药管理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达托霉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姚国靖, 张瑜, 丁传华, 唐琳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急性腹膜炎患者抗感染治疗与并发血小板增多症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有效救治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不明原因地出现间断性腹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停止排便而入院治疗,医生综合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初步考虑为急性腹膜炎,遂经验性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奥硝唑;次日,临床考虑患者感染较为严重,遂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另外由于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检查均呈阳性,又加用阿奇霉素;入院第 9 天,患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水平也有较大下降,但白细胞水平仍居高不下,临床药师分析后认为原因可能为腹腔形成了局部脓肿,建议将抗感染方案调整为替加环素,并完善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局部脓肿;同时,临床药师观察到患者血小板计数达 479×109/L,可能为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症;入院第 10 天,MRI 检查提示患者盆腔存在水肿积液;入院第 13 天,患者行盆腔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抽取出黄色脓液,伴臭味;2 周后,患者白细胞计数等感染指标明显改善,遂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奥硝唑;4 d 后,患者的感染症状、感染指标和血小板水平均基本恢复正常,准予出院;住院期间,患者血小板水平的升高经分析可能与低分子肝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有关,其中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可能性最大。结论:对于腹腔感染患者,在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观察是否存在局部脓肿形成的情况,如存在此情况则应及时联合外科治疗,清除感染灶,从而促进感染的消除;同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并做好相应的评估和处置,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学监护
    李斌, 果茵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在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情况下的抗感染治疗实践,为临床行 CRRT 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腹部疼痛 5 d,加重伴呼吸困难、意识障碍 4 h”而入院治疗,综合患者症状和各项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遂予抗休克对症治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 g,q8h)抗感染治疗;当日清晨,急行剖腹探查术+胆囊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发现患者还存在坏疽性胆囊炎并穿孔,术后予行 CRRT;次日,临床请临床药师会诊,咨询行 CRRT 情况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精准化给药情况,临床药师建议维持当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剂量和给药频次,但单次输注时间宜大于 2 h;2 d 后,患者血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且其超广谱 β-内酰胺酶检查呈阳性,而药敏试验提示其对亚胺培南敏感;又 1 d 后,考虑患者感染症状和感染指标较强加重,又由于患者肾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且 CRRT 已停止,临床药师建议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给药方案调整为“1 g,q8h”;又治疗 11 d 后,考虑患者体温已恢复正常,且感染指标也已较前明显改善,临床药师建议将抗感染方案降级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结论:对于脓毒性休克尤其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CRRT 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会影响药物(尤其是抗菌药物)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对此临床应综合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学特性对给药方案进行个体化设计,以保障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药学监护
    姚凯云, 魏翼, 林意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reudomonas aeruginos,MDR-PA)所致上尿路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 MDR-PA 所致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左腰腹部疼痛 7 d”来院就诊,临床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 CT 检查结果,考虑其为肾输尿管结石,并合并感染,遂经验性予头孢替安治疗;2 d 后,患者尿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Preudomonas aeruginos,PA),并且药敏试验显示其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等敏感,而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等耐药,故考虑其为 MDR-PA,临床药师遂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皮试呈阳性,最终仅予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治疗 10 d 后,由于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临床遂加用了药敏结果为中介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 d 后,患者的感染指标明显好转,遂行经皮肾镜碎石术,但术后仍有部分结石残留;术后第 3 天、第 4 天,患者出现发热、感染指标加重,以及右耳疼痛等情况,右耳疼痛考虑为阿米卡星所致,遂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头孢吡肟+环丙沙星;7 d 后,患者情况较好,遂行二次经皮肾镜碎石术,清除残余结石;术后第 5 天,患者感染基本被控制,遂嘱出院,并口服头孢克肟+环丙沙星序贯治疗。结论:对于肾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患者,临床在开展结石清除手术前应积极控制感染,其间临床药师应积极协助医生尽快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药敏特点,从而制定更精准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为手术清除感染性结石病灶创造条件。
  • 药学监护
    周丹, 杨照培, 李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鹦鹉热衣原体所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此类非典型病原体所致感染的诊断和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因“反复发热 8 d,加重伴呼吸困难 2 d”而入院治疗;入院前,患者曾于外院诊治,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临床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考虑其已进展为重症肺炎,遂经验性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次日,此前外送的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回报鹦鹉热衣原体,临床结合患者有家禽饲养史,考虑其可能为致病菌,临床药师遂建议加用米诺环素;治疗 8 d 后,患者体温和血象均恢复正常,痰量和双肺湿啰音则明显减少,考虑抗感染治疗有效,并且治疗期间痰培养、血培养、G 试验、GM 试验均呈阴性。结论:鹦鹉热衣原体作为非典型病原体,其所致 CAP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其所致的重症 CAP 相对较多,对此临床在确认 CAP 致病菌时应注意识别,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展针对性抗感染治疗,以保障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 药学监护
    张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以液气胸为临床表现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践过程,为临床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右下腹部疼痛 3 d”入院,检查显示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C 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均异常升高,且 CT 检查提示盆腔存在少许积液,考虑存在感染,遂经验性予头孢呋辛+甲硝唑抗感染治疗;次日,胸片和胸部 CT 提示存在右侧液气胸,考虑为肺部感染;之后,经胸外科会诊后转入胸外科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而胸水的微生物培养和结核分枝杆菌 DNA 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亦为阴性,并且肺泡灌洗液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真菌和其他一般细菌,故基本排除常规病原体感染的可能;随后,送检血清寄生虫抗体检查,提示裂头蚴 IgG 抗体呈阳性,结合患者有喝生水的习惯,以及此前被忽视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异常升高等情况,临床基本判断该患者为裂头蚴所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遂请临床药师会诊,临床药师建议顿服吡喹酮,若病情反复,可每月重复予吡喹酮,直至病变消失;1 d 后,患者胸闷、咳嗽症状明显好转,并且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出院;后续随访显示,肺泡灌洗液病理检查提示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且胸部 CT 检查提示胸腔积液基本消失。结论:液气胸是肺部创伤和肺部感染后的常见表现,临床在探寻常规病原体无果的情况下,可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并开展寄生虫病相关的检查,尤其对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异常升高和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在抗寄生虫治疗方面,临床应尽量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合理选用相关抗寄生虫药物,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刘宏尉, 颜志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借助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ina Hospital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CHPS)分析头孢曲松所致胆囊假性结石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头孢曲松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使用了头孢曲松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 CHPS 建立规则,对头孢曲松至胆囊假性结石进行主动监测,结合人工复核分析头孢曲松至胆囊假性结石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点。结果:2022—2023 年 CHPS 共监测到医院有 10 056 例患者使用了头孢曲松,其中 CHPS 报告胆囊假性结石可疑的有 84 例,经药师复核其中 31 例为头孢曲松所致胆囊假性结石,CHPS 监测的准确率为 36.90%(31/84);31 例头孢曲松致胆囊假性结石患者中,男性 18 例,女性 13 例;<18 岁的未成年患者有 16 例(占 51.61%),而≥60 岁老年患者有 9 例(占 29.03%);在使用头孢曲松前,有 21 例患者接受了彩超或 CT 检查,其均未发现有结石存在;使用头孢曲松后,通过彩超发现假性结石的有 18 例(占 58.06%),而通过 CT 发现的有 13 例(占 41.94%);从使用头孢曲松至检查出胆囊假性结石,时间≤5 d 的有 16 例(占 51.61%),时间为>5~10 d 的有 7 例(占 22.58%),而时间>10 d 的有 8 例(占 25.81%);在 31 例患者中有 7 例对假性结石情况进行了后续检查,结果显示结石的最快消失时间为 7 d,而最慢的达 71 d;此外,在 31 例头孢曲松致胆囊假性结石患者中,头孢曲松的输注时间主要集中于>40~60 min(20 例,占 64.52%),并且患者大多既往无手术史(22 例,占 70.97%)。结论:CHPS 对监测头孢曲松致胆囊假性结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头孢曲松所致胆囊假性结石大多发生于使用头孢曲松的前 10 d 与未成年和老年患者,对此临床在使用头孢曲松时应加强用药宣讲和影像学方面的监测,以保障患者头孢曲松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叶凡, 林萱, 刘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头孢唑林致抗菌药物相关性脑病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头孢唑林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论:1 例常规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因“左面部红肿疼痛 11 d”而入院治疗;通过检查,临床判断患者左面部红肿疼痛为面部坏死性筋膜炎,遂予头孢唑林抗感染治疗;次日,患者出现上肢抽搐、胡言乱语等症状,CT 检查则提示存在脑梗塞情况,临床在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后考虑可能为抗菌药物相关性脑病,遂立即停用头孢唑林,并予丙戊酸钠,以及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第 2 天,临床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并再次行血液灌流治疗,当天患者未再出现胡言乱语、上肢抽搐等症状,并且之后的 2 周也均未再出现上述症状。结论: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其自身肾功能较差,临床应尽量避免对此类患者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确需使用,应务必做好用药安全监测,以便抗菌药物相关性脑病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胡晓娟, 王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儿童发生药物所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的诊疗过程,为临床 TEN 的诊断和救治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儿(男,9 岁) 1 d 前因不明原因发热而服用头孢克肟和布洛芬,之后陆续出现皮疹、皮肤潮红等症状,20 min 前在经外院抢救后转至我院;入院后,临床根据患儿的症状表现判断其为过敏性休克和急性扁桃体炎,遂予肾上腺素、甲泼尼龙等抗休克治疗,以及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在之后的 3 d 内,患者仍持续高热,且皮疹较前加重,出现大片潮红斑、弥漫性斑丘疹、靶形损害和皮肤水疱等;临床药师考虑头孢曲松有二次致敏可能,建议停用头孢曲松;临床医生综合患儿近日的临床表现,判断其为 TEN,而头孢克肟和布洛芬是主要的怀疑药物,遂加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涂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之后,患儿发热逐渐好转,全身红斑逐渐转暗、淡化,水疱也逐渐干瘪、结痂;在住院治疗近 2 周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红斑、水疱基本消退,蜕皮皮肤也基本恢复粉红色,遂准予出院。结论:TEN 是一种主要由药物引起的、以水疱和泛发性表皮松解为特征的严重皮肤黏膜反应,临床医生和药师在面对此类患者时应注意加强识别,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规范化治疗,以保障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结果。
  • 药物不良反应
    王普, 朱银峰, 丁田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 PD-1/PD-L1 抑制剂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以“PD-1/PD-L1 抑制剂(PD-1/PD-L1 inhibitors)”“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纳武单抗(nivolumab)”“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特瑞普利单抗(toripalimab)”“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甲状腺疾病(thyroid diseases)”“甲亢(hyperthyroidism)”“甲减(hypothyroidism)”等为关键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 PD-1/PD-L1 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文献,采集文献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 PD-1/PD-L1 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经过检索和筛选,共纳入符合要求的 PD-1/PD-L1 抑制剂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文献 44 篇,其中共涉患者 51 例;51 例患者中,男性 29 例(占 56.86%),女性 20 例(占 39.22%),另有 2 例性别不详;在年龄分布方面,≥60 岁者有 36 例(占 70.59%),<60 岁者则为 15 例(占 29.41%);患者 PD-1/PD-L1 抑制剂的对应诊断以肺癌(25 例,占 49.02%)和黑色素瘤(12 例,占 23.53%)为最多;甲状腺功能异常所涉 PD-1/PD-L1 抑制剂以纳武单抗(22 例,占 43.14%)为最多,其次为帕博利珠单抗(14 例,占 27.45%)和信迪利单抗(10 例,占 19.61%);PD-1/PD-L1 抑制剂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表现以单纯甲减为最多(23 例,占 45.10%);经过相应处置后,除 13 例患者未记录转归情况外,其余 38 例患者均好转或恢复。结论:肿瘤患者在接受 PD-1/PD-L1 抑制剂治疗期间较易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对此临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做好用药安全监测,尤其对于高风险的人群和药品,以实现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从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 其他论著
  • 其他论著
    谈卓林, 陈霆锋, 曾嘉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和比较头孢呋辛国谈药与原研药对泌尿外科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头孢呋辛不同品种的合理选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 2021 年 9 月—2023 年 3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315 例使用头孢呋辛进行围术期感染预防的泌尿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头孢呋辛品种的不同将其分为原研药组(149 例)和国谈药组(166 例),然后采用最邻近匹配法进行 1∶1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分析和比较 PSM 后头孢呋辛国谈药与原研药对泌尿外科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PSM 前,2 组患者在医保类型、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抗菌药物联用品种数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 1∶1 进行 PSM后,2 组最终纳入的有效病例数均为 106 例;PSM 后,2 组患者在各考察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 后,2 组患者在术后 72 h 内的发热情况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 后,2 组患者在术后的 0~24 h、>24~48 h、>48~72 h 各个时间内体温、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4 个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呋辛国谈药与原研药在预防泌尿外科围术期感染方面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提示二者在预防泌尿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时具有可替代性。
  • 其他论著
    李梦菲, 刘星星, 邱文珍, 丁邑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成本-效果分析法,分析和评估集采前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为国家集采政策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 2022 年 2 月—2024 年 12 月赣南医科大学附属兴国医院收治的 141 例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的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执行集采为基准,将患者分为集采前组(50 例)和集采后组(91 例),集采前组患者使用的是非集采品种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而集采后组患者使用的是集采中选品种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分析和比较集采前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结果:治疗后,集采后组和集采前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1% vs 88.00%,P>0.05),2 组患者的病原菌清除率经比较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6.92% vs 84.00%,P>0.05),并且 2 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集采后组患者的抗菌药物费用、总药品费用和总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集采前组(P<0.05);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集采后组患者的 C/E 低于集采前组(69.37 vs 105.30),并且与集采前组相比,集采后组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可减少 416.32 元的医疗费用;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当药费下降 10%,集采后组患者的 C/E 依旧低于集采前组(67.53 vs 101.85),并且与集采前组相比,集采后组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可减少 396.41 元的医疗费用。结论:集采中选品种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与非集采品种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具有相似的临床有效性和药物安全性,但集采中选品种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具有较明显的药物经济性。
  • 其他论著
    毕蔚, 刘人春, 毕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对医院抗菌药物规范合理使用的成效,为临床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2022 年泰和县中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资料,统计和计算 3 年间医院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 类切口手术患者的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以及抗菌药物医嘱的点评结果,比较 2021 年开始进行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前后各抗菌药物考察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020—2022 年,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始终符合考核要求,并且经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后这 3 个指标均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P<0.05);而经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很快从不达标转为达标,并且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P<0.05);2020—2022 年,医院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从 58.26% 降至 26.58%,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抗菌药物规范管理,所有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均得到大幅下降(P<0.05),并且除了骨科内固定术和大隐静脉手术外,所有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均达到考核要求;2020—2022 年,经过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医院抗菌药物医嘱的给药剂量不适宜、用药时机不适宜、药品遴选不适宜、给药方法不适宜等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均大幅下降(P<0.05)。结论:抗菌药物规范管理有效改善了医院的各项抗菌药物相关指标,提高了临床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 其他论著
    徐廷胜, 王孝琼, 谭丹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提升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 2023 年 7 月—2024 年 6 月习水县杉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的 1 200 张抗菌药物处方(每月 100 张)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的前记、正文、后记中的所有信息,然后依据相关权威资料对其中的抗菌药物进行专项的合理用药点评,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不合理用药原因。结果:1 200 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涉及的前 5 位口服抗菌药物分别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181 张)、阿奇霉素片(153 张)、头孢呋辛酯片(109 张)、左氧氟沙星片(95 张)和头孢克肟颗粒(76 张),而前 5 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分别为注射用头孢呋辛钠(104 张)、注射用头孢他啶(62 张)、注射用青霉素钠(61 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57 张)和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54 张);医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1 084 张,占 90.33%),联用处方仅有 116 张,且均为二药联用;处方点评结果显示,1 200 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有 237 张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不合理发生率为 19.75%;前 3 位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原因分别为无指征用药(51 张,占 21.52%)、用法用量不规范(48 张,占 20.25%)和品种选择不当(46 张,占 19.41%)。结论:当前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较多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医院应加强对医生、药师的抗菌药物相关培训和管理,以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
  • 其他论著
    孙清莹, 赵颖, 王二款, 李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和分析医院门诊药房冷藏药品的使用情况与取药时长情况,为临床冷藏药品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3 年 3 月 1—31 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 176 493 张门诊处方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冷藏药品的品类和频次等情况,并随机抽取 1032 张含冷藏药品的处方,调查冷藏药品的取药时长。结果:176 493 张门诊处方中,含冷藏药品的处方共有 14 185 张(占 8.04%),其中冷藏药品主要为消化系统用药(6 862 张,占 48.38%)和外科用药(4 190 张,占 29.54%),其次为免疫系统用药(1 402 张,占 9.88%)和抗菌药物(1 124 张,占 7.92%);在随机抽取的 1 032 张含冷藏药品的处方中,冷藏药品的取药时长主要集中于 0~5 min(750 张,占 72.67%)和 >5~10 min(173 张,占 16.76%),但也有>60 min~24 h(7 张,占 0.68%)和>24 h(2 张,占 0.19%)。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冷藏药品的取药时长整体较为合理,但个别处方的留滞时间过长,科室应重视和加强对冷藏药品的管理,以保证冷藏药品的质量安全。
  • 其他论著
    范纯, 杨宪梅, 王明利, 李小丽, 杨平英, 谭丹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结果,为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 2023 年 1—12 月习水县人民医院门诊的 600 张(每月 50 张)处方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依据相关权威资料对抗菌药物进行专项的合理用药点评,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特点。结果:处方点评结果显示,600 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有 113 张,不合理发生率为 18.83%;113 张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主要来自儿科(23 张,占 20.35%)、呼吸与危重症科(18 张,占 15.93%)、泌尿外科(15 张,占 13.27)、口腔科(14 张,占 12.39%)和妇科(11 张,占 9.73%)等科室,所涉药物主要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7 张,占 15.04%)、阿奇霉素(16 张,占 14.16%)、头孢克肟(14 张,占 12.39%)、头孢克洛(12 张,占 10.62%)、头孢氨苄(11 张,占 9.73%);113 张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主要的不合理原因为用法用量不适宜(31 张,占 27.43%)、联合用药不适宜(25 张,占 22.12%)和药物遴选不适宜(22 张,占 19.47%)。结论: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情况,医院对涉及的主要科室、主要药物应加强相关培训和管理,切实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 其他论著
    李瑞珺, 王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清热类中成药前置审方规则的探索与实践,为提高临床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权威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南京市中医院清热类中成药的前置审方规则进行精细化设置,采集规则维护前后医院的连花清瘟颗粒处方各 100 张,对其开展处方点评,从适应证、药品遴选、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四个方面分析规则维护前后前置审方系统的警示提醒效果。结果:医院共有清热类中成药 46 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眼科等多个科室,其中内科用药有 26 种(占 56.52%),外科用药有 14 种(占 30.43%),妇科用药有 4 种(占 8.70%);清热类中成药的组方中出现频次前 10 位的分别为黄芩、大黄、金银花、黄柏、冰片、黄连、甘草、人工牛黄、栀子、连翘;在规则维护前,审方系统只对连花清瘟颗粒的适应证不适宜和用法用量不适宜有警示提醒;而规则维护后,审方系统对连花清瘟颗粒的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药品遴选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均有警示提醒。结论:对清热类中成药进行药前置审方规则的精细化设置可有效提高合理用药监测系统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对清热类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水平。
  • 其他论著
    王波, 牛凌卫, 白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TUPKE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4 月—2023 年 10 月医院收治的 82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 TURP 组(n=40)和 TUPKEP 组(n=42),分析和比较 TUPKEP 与 TURP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TUPKEP 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 TURP 组(P<0.05),并且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小于 TURP 组(P<0.05);2 组患者术后 1、6 个月的最大尿流速、膀胱顺应性、剩余尿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其中术后 1 个月时 TUPKEP 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膀胱顺应性、剩余尿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 TURP 组(P<0.05);2 组患者术后 1、6 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勃起功能评分(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等评分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其中术后 1 个月时 TUPKEP 组患者的 IPSS、IIEF-5、QOL 等评分均明显好于 TURP 组(P<0.05);TUPKEP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 TURP 组(4.76% vs 15.00%),但其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PKEP 和 TURP 均可以较好、较安全地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但 TUPKEP 具有术中出血量小、手术时长短、恢复快等优点。
  • 其他论著
    彭冬梅, 罗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和评价孕妇产前 B 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对妊娠结局与胎儿产后并发症的影响,为改善临床母婴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2024 年万载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140 例行 GBS 感染筛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孕妇的 GBS 感染筛查结果、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情况、新生儿不良情况、新生儿 Apgar 评分等信息,分析孕妇产前 GBS 感染对妊娠结局与胎儿产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40 例孕妇中,GBS 感染筛查结果呈阳性的有 104 例,阳性率为 74.29%;GBS 阳性与 GBS 阴性孕妇在自然分娩、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等分娩方式方面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BS 阳性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 GBS 阴性孕妇(40.38% vs 18.75%,P<0.05),但 2 组孕妇在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胎儿窘迫等具体不良妊娠结局方面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BS 阳性与 GBS 阴性孕妇的新生儿在感染、窒息、败血症、低体质量等不良情况方面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BS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 Apgar 评分显著低于 GBS 阴性孕妇(8.82±0.06 vs 9.21±0.08,P<0.001)。结论:孕妇产前 GBS 感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妊娠结局与胎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对此临床应加强孕妇的产前 GBS 感染筛查,并对 GBS 阳性孕妇加强管理和治疗,以保证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 其他论著
    朱小燕, 成飞飞, 黄志鸿, 余瑛, 黄刚, 李美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妇科肿瘤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与影响因素,为临床此类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6 月—2024 年 6 月赣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 260 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各项检查结果、肿瘤类型、ASA 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置管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等信息,统计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妇科肿瘤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60 例妇科肿瘤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 51 例,术后感染发生率为 19.62%;51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70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47 株(占 67.14%)、革兰阳性菌 17 株(占 24.29%)和真菌 6 株(占 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妇科肿瘤患者并发术后感染与患者年龄、是否术前合并化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后置管时间、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术前合并化疗、开放式手术、手术时长长、术后置管时间长是妇科肿瘤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妇科肿瘤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医院妇科肿瘤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是否术前合并化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后置管时间密切相关,为此临床对感染高风险患者应加强监护和管理,并采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干预措施,以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 其他论著
    陈招娣, 曾海燕, 宁长秀, 游建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2021—2023 年医院常见革兰阴性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各种送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学检查结果作为研究资料,统计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率,分析 3 年间这些常见革兰阴性菌检出率和耐药率的变化情况。结果:2021—2023 年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到非重复革兰阴性菌 1 961 株,其中检出率最高的 6 种革兰阴性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746 株,占 38.04%)、肺炎克雷伯菌(389 株,占 19.84%)、铜绿假单胞菌(308 株,占 15.71%)、鲍曼不动杆菌(126 株,占 6.43%)、奇异变形杆菌(67 株,占 3.42%)和阴沟肠杆菌(57 株,占 2.91%);药敏结果显示,2021—2023 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其整体趋势均为耐药率下降;2021—2023 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则呈下降趋势;2021—2023 年奇异变形杆菌仅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呈上升趋势;而 2021—2023 年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对所有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多重耐药菌株中,2021—2023 年产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前者呈下降趋势,而后者呈上升趋势;此外,3 年间产 ESBLs 菌株中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的检出数最多(343 株),且检出率也最高(为 45.98%);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数最多(112 株),而检出率最高的则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为 70.63%)。结论:医院 2021—2023 年住院患者中所检出的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检出最多的多重耐药菌,对此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这些常见病原菌的病原学监测,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强化院感防控措施,以遏制耐药菌的传播。
  • 其他论著
    柯霞, 萧飞, 莫观海, 舒云华, 黎永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尿路真菌感染患者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尿路真菌感染患者的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1 499 例尿路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行微生物检测和药敏试验,分析尿路真菌感染患者尿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特点。结果:1 499 例尿路真菌感染患者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719 例,占 47.97%)、泌尿外科(144 例,占 9.61%)和呼吸内科(81 例,占 5.40%);1 499 例尿路真菌感染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805 例 vs 694 例),而年龄上以>60 岁为主(1 133 例,占 75.58%);1 499 例尿路真菌感染患者尿标本中共检出真菌 1 499 株,其中排名前 5 位的依次为白假丝酵母(646 株,占 43.10%)、热带假丝酵母(425 株,占 28.35%)、光滑假丝酵母(187 株,占 12.47%)、近平滑假丝酵母(79 株,占 5.27%)和阿萨希毛孢子菌(78 株,5.27%);2020—2023 年尿路真菌感染的检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的增加为最甚;药敏结果显示,2020—2023 年,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和阿萨希毛孢子菌对两性霉素 B、5-氟胞嘧啶的总耐药率均低于 15.00%;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和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的总耐药率亦均低于 15.00%,但热带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总耐药率则达 85.88%。结论:医院尿路真菌感染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并且有逐年增多趋势,所感染致病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其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整体较低,但临床仍应加强对真菌耐药性的关注,以指导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而保障患者取得较好的抗真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