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张明发, 沈雅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檗碱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作用,除了球菌、病毒、真菌外,对体内、体外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也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并且,小檗碱主要抑杀稳定期的 Hp,若与主要抑杀对数生长期的抗 Hp 药物联用,则可产生协同杀菌的作用。该文就小檗碱对体内与体外、动物与人的 Hp 的抗菌作用,以及与其他抗 Hp 药物联用的临床实践进行了综述,为小檗碱下一步的临床开发提供参考。
  • 综述与论坛
    徐颖, 侯欢, 陈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全球医学专家都在积极探寻新型抗肿瘤药物,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其中,新型单克隆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以下简称“单抗类抗肿瘤药”)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药物,其高度特异性和疗效确切的优势使其在抗肿瘤领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笔者通过查阅 2018 年以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的新型单抗类抗肿瘤药物相关文献,对其作用靶点、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汇总,并从有效性、超敏反应和不良反应监测 3 个方面阐述临床药师如何对患者开展药学监护,为肿瘤患者更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参考。
  • 综述与论坛
    杨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常生活中病原菌无处不在。病原菌大致分为 2 种,一种是有利的,如益生菌;另一种是有害的,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和引发各种疾病。绝大多数疾病是由有害的病原菌导致的,后者可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其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有些病原菌能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使机体不能抵抗其他病原菌而发生各种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挑战。当前,人们对口腔感染性疾病十分头疼,因人们经口进食,一旦患病会影响进食,使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输入葡萄糖注射液等来维持生活需要,故十分痛苦。而益生菌可用于治疗口腔感染性疾病,这给口腔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文综述了益生菌的种类,用于治疗龋病、牙周病、口臭和口腔假丝酵母病的研究进展及其安全性。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黄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1 例多部位诺卡菌病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及其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药师参与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一患者起初因“双下肢疼痛、发热、咳嗽伴胸闷”在外院治疗,临床在完善检查后判定患者为双肺部感染和下肢脓肿,微生物检查检出盖尔森基兴诺卡菌(Nocardia cyriacigeorgica),并且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而对利奈唑胺、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敏感,后因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遂转入本院治疗。结果: 转入本院后,予利奈唑胺(600 mg,q12h,静脉滴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2 g,q6h,静脉滴注)联合抗感染治疗,并开展药学监护;其间,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临床药师建议将利奈唑胺剂量减至“400 mg,q12h”,因患者既往有肾病综合征史且入院后出现肾功能减退,又建议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减至“1 g,q6h”,2 次建议临床均采纳;在治疗 2 周后,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明显好转,但很快又出现谵妄、意识混乱和全身抽搐等症状,且脑部 CT 检查结果显示脑内多发低密度病灶,怀疑为诺卡菌播散感染至颅内,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后,其家属表示放弃治疗。结论: 该患者以多部位诺卡菌病治疗不佳转至本院,在医院医生和临床药师的通力协作下病情一度好转,但无奈诺卡菌可能播散感染至脑部,导致治疗难度增大且预后难料,家属也无奈选择放弃治疗。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归莱, 张桂芬, 王建, 朱爱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患者所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7 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 696 例 ADRs 报告,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以及 ADRs 的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和所涉药品的种类、给药方式等信息,分析新的和严重的 ADRs 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上报的 696 例 ADRs 报告中,新的和严重的 ADRs 共 308 例,其中报告类型为新的一般的有 214 例,新的严重的有 23 例,严重的有 71 例;308 例新的和严重的 ADRs 报告中,前 3 位的上报部门分别为重症医学科(19 例,占 6.17%)、神经内科(17 例,占 5.52%)和骨科(17 例,占 5.52%),所涉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 岁(157 例,占 50.97%)和 40~<60 岁(78 例,占 25.32%),而其所患疾病前 3 位的分别为胃恶性肿瘤(21 例,占 6.82%)、肺部感染(19 例,占 6.17%)和骨折(18 例,占 5.84%);308 例新的和严重的 ADRs 报告主要涉及抗感染药物(70 例,占 22.73%)、血液系统药物(35 例,占 11.36%)和心血管系统药物(26 例,占 8.44%),所涉品种主要为氨甲环酸(14 例,占 4.55%)和左氧氟沙星(12 例,占 3.90%),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114 例次)、胃肠与肝胆系统(90 例次)、全身性反应(74 例次),出现较多的临床表现有皮疹性瘙痒(47 例次)、皮疹(38 例次)、恶心(23 例次)、胸闷(20 例次)、头晕(19 例次);308 例新的和严重的 ADRs 患者经过处置,治愈的有 220 例(占 71.43%),好转的有 85 例(占 27.60%)。结论: 医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难免发生 ADRs,而其中有较大的可能发生新的或严重的 ADRs,这其中又以中老年人群发生最多,医院应督促临床安全用药长抓不懈,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李传慧, 牛芳欣, 张斐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发热门诊抗感染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抗感染药物在门诊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6 月南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发热门诊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162 例抗感染药物所致 ADRs 报告,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关抗感染药物的种类、给药方式,以及 ADRs 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等信息,分析抗感染药物所致 ADRs 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162 例抗感染药物所致 ADRs 患者的男女性别分布较为均衡(87 例 vs 75 例),而其年龄则主要集中在>60 岁(73 例,占 45.06%);162 例 ADRs 所涉的抗感染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160 例,占 98.77%),其中主要的类别有头孢菌素类(44 例,占 27.16%)、喹诺酮类(38 例,占 23.46%)、大环内酯类(34 例,占 20.99%)和青霉素类(33 例,占 20.37%);162 例 ADRs 所涉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115 例,占 70.99%),其次为口服(31 例,占 19.14%);162 例 ADRs 主要的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1~3 h(70 例,占 43.21%),其次为用药后的 >5 min~1 h(45 例,占 27.78%)和 ≤5 min(30 例,占 18.52%);162 例 ADRs 主要皮肤及其附件(56 例,占 34.57%)、胃肠道(41 例,占 25.31%)和神经系统(36 例,占 22.22%)。结论: 医院发热门诊抗感染药物所致 ADRs 主要由静脉用抗菌药物引起,并且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对于高发人群临床在护理和用药交代时重点关注,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韦忠娜, 罗媛, 谢宗政, 王宁, 汪石丽, 邹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文献资料,分析利伐沙班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利伐沙班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利伐沙班(rivaroxaban)”和“肝损伤(liver injury)”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PubMed 数据库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 2008 年利伐沙班上市至今利伐沙班致 DILI 的相关文献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以及 DILI 的发生时间、表现类型和最终转归等信息,分析利伐沙班所致 DILI 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以相应关键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53 篇,但剔除无关或重复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为 19 篇,共涉及患者 37 例;37 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而年龄上以>60~80 岁为主(20 例,占 54.05%);利伐沙班与 DILI 的因果相关性评价显示,“极可能”的有 10 例(占 27.03%),“很可能”的有 20 例(占 54.05%),“可能”的有 7 例(占 18.92%);利伐沙班所致 DILI 的发生时间主要在患者用药后的 14 d 内(20 例,占54.05%),而其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17 例,占 45.95%),其次为混合型(8 例,占 21.62%)和胆汁淤积型(7 例,占 18.92%),具体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17 例,占 45.95%)和恶心(13 例,占 35.14%);经过对症处理,痊愈或好转的有 35 例(占 94.59%),另 2 人(占 5.41%)死亡。结论: 利伐沙班所致 DILI 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虽然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结局良好,但仍有死亡病例出现,故临床对具有 DILI 发生风险的患者应加强关注和监测,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合理用药
  • 合理用药
    王莹, 姚银辉, 王领弟, 胡俊辉, 臧亚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Mote Carlo simulation,MCS),分析大肠埃希菌所致脓毒症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过程,为临床感染患者构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一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入院,初步诊断为尿路感染和脓毒症休克。入院后第一时间完善了相关实验室检查,随后采用 PK/PD 模型和 MCS 依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确定最优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 入院第 3 天,微生物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随后的药敏试验提示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中介;采用 PK/PD 模型和 MCS 对拟定的几个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美罗培南(1 g,q8h)和亚胺培南(0.5 g,q6h)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均为 100.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q12h)的 PTA 为 1.14%,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q8h)的 PTA 为 7.65%;最终,临床选择了美罗培南(1 g,q8h)治疗,1 周后患者的感染指征基本消失。结论: PK/PD 模型和 MCS 两个工具可以较好地帮助临床药师预测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可能效果,从而更好地协助医生制定和优化治疗方案,进而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合理用药
    陆益, 张桂芬, 唐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住院患者利伐沙班的临床用药情况,为该类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9 月—11 月医院收治的 562 例使用了利伐沙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所在科室、所患疾病、住院时间和利伐沙班的用法用量等信息,分析利伐沙班的临床使用特点,并依据利伐沙班的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共识评价药物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562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304 例 vs 258 例),而年龄上以≥60 岁患者为主(464 例,82.56%),在科室分布方面患者主要集中在骨科二区(137 例,占 24.38%)、心内科(135 例,占 24.02%和肿瘤内科(81 例,占 14.41%);抽取 186 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心内科主要将其用于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71 例,占 38.17%),肿瘤内科主要将其用于预防静脉栓塞(51 例,占 27.42%),骨科主要将利伐沙班用于预防静脉栓塞的形成(39 例,占 20.97%);186 例患者中,利伐沙班的用法用量主要为“10 mg,口服/鼻饲,q24h”(99 例,占 53.23%)和“15 mg,口服/鼻饲,q24h”(42 例,占 22.58%);合理用药点评结果显示,186 例患者中有 49 例的利伐沙班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其中主要原因类型为用法用量不合理(37 例,占 75.51%)。结论: 利伐沙班在医院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但存在不少不合理使用情况,临床应加强对医生的管理和培训,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
  • 合理用药
    蒋幼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 2019 年—2021 年都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其合理用药状况。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都昌县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 3 9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和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统计并分析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结果: 2019 年—2021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 AUD 分别是 48.20、39.90、35.10,3 年间抗菌药物 AUD 呈逐年降低趋势,到 2020 年、2021 年已满足国家卫健委提出的 AUD<40 标准;2019 年—2020 年第 2 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第 3 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 AUD 位居前 3[2019 年 AUD 分别是 10.41、8.20、7.16,2020 年 AUD 分别是 8.97、7.22、4.77,2021 年以氟喹诺酮类和第 3 代头孢菌素类、第 2 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 AUD 位居前 3(AUD 值分别是 6.60、5.65、5.37);3 980 例住院患者中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有 451 例,不合理使用率是 11.33%,其中以用药疗程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药品遴选不合理和用法用量不合理多见,不合理使用率分别是 23.73%(107/451)、21.51%(97/451)、17.07%(77/451)和 13.08%(59/451)。结论: 2019 年—2021 年医院对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具有一定成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下降趋势,基本满足卫生部门提出的有关要求,但仍存在使用不合理状况,应引起临床重视,加强规范化管理。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刘玲, 陶松, 罗新新, 李海, 徐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全自动发药机和合理用药决策系统构建医院的智慧药房,并分析和比较实施智慧药房前后药房的工作成效,为国内智慧药房的探索提供参考。方法: 将 Rowa Vmax 160 型和 Rowa Cmax 型全自动发药机、美康合理用药决策系统和健康助手融入医院信息系统,构建医院的智慧药房,分析和比较实施智慧药房前后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和处方的调剂差错情况。结果: 实施智慧药房后患者的平均取药等候时间由实施前的 12 min 降至 5.6 min,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由 87.80% 升至 94.40%;处方的调剂差错率由 0.035 5% 降低至 0.005 8%。结论: 智慧药房服务模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还降低了调剂药师的调剂差错率,进而提升了药房的整体药学服务水平。
  • 经验交流
    刘梅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医院高龄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为此类人群产褥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2023 年 1 月遂川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352 例行剖宫产的高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并发产褥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9)与未感染组(n=323),采集所有产妇的年龄、身高、体质量、学历、并发症、用药史、孕周、手术时间、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其术后并发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结果: 29 例并发产褥感染产妇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92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64 株(占 69.57%,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28 株(占 30.43%,以链球菌为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初产妇剖宫术后发生产褥感染与产前血红蛋白水平、产前生殖道感染与否、手术时间、产后出血与否、合并糖尿病与否、胎膜早破与否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产前血红蛋白水平<60 g/L、有产前生殖道感染、手术时间≥1.5 h、存在产后出血、合并糖尿病、发生胎膜早破是产妇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产前血红蛋白水平、产前生殖道感染、手术时间、产后出血、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当加强护理和监测,以避免和减少产褥感染的发生,从而确保母婴的健康。
  • 经验交流
    孙玉鹤, 李凤娟, 付广俊, 张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运用 PDCA 循环法规范病区药品质控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 运用 PDCA 循环法优化病区药品质控管理,2019 年—2021 年使用 PDCA 管理法制定方案并改进工作质量,逐步加强病区药品管理。结果: 应用 PDCA 循环管理后,特殊药品管理问题,药品摆放问题,开封时间记录问题,冰箱温、湿度管理问题等不规范比例明显降低;与 2018 年相比,2021 年病区药品质控问题同比下降 76.92%。结论: 运用 PDCA 有效提升了病区药品质控管理水平,药事质控标准化管理模式值得推广。
  • 经验交流
    黄春燕, 沈海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与完善细胞毒性药物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的调配方法与防护措施,为避免细胞毒性药物集中调配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卫生部颁布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中的工作流程,参照药品说明书等各种标准,探究细胞毒性药物调配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及其改进措施。结果: 根据细胞毒性药物集中调配中对人员的伤害,制定医院《细胞毒性药物调配技术标准》《细胞毒性药物操作规程》《细胞毒性药物防护操作规程》等操作规范,确保了细胞毒性药物的配制并避免了对人员的伤害。结论: 细胞毒性药物集中调配应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实施科学、标准化管理,降低了职业暴露,确保了药剂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 经验交流
    董书航, 练继平, 董显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该类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 月崇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基础疾病、用药史、骨折类型、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留置导管时长等信息,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有 15 例(18.75%),其中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感染(7 例,占 46.6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与年龄、骨折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长、留置导管时长、入住 ICU 与否、是否行骨牵引、合并糖尿病与否、是否使用类固醇激素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75 岁、骨折类型为开放性骨折、BMI>24、手术时长>3 h、留置导尿时长>24 h、入住 ICU、有骨牵引、合并糖尿病、使用类固醇激素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受年龄、骨折类型、BMI、手术时长、留置导管时长、入住 ICU 与否、是否行骨牵引、合并糖尿病与否、是否使用类固醇激素等因素影响,临床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当加强护理和监测,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抑或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 经验交流
    邱玉梅, 陈璐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剖宫产初产妇并发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剖宫产产妇的产后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2023 年 3 月信丰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 160 例剖宫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产褥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5)和未感染组(n=135),采集产妇的年龄、孕周、妊娠期并发症、瘢痕子宫、胎膜早破、剖宫产时机、产后出血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等信息,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剖宫产初产妇并发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初产妇并发产褥感染与产前生殖道感染与否、是否合并妊娠期并发症、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剖宫产时机、产后出血与否、是否胎膜早破、是否瘢痕子宫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后出血、合并妊娠期合并症、产前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瘢痕子宫是产妇并发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剖宫产时机、产后出血、合并妊娠期并发症、产前合并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和瘢痕子宫与剖宫产初产妇产褥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产妇,临床应加强观察并采取积极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产褥感染的发生。
  • 经验交流
    彭文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REC)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细菌的耐药基因。方法: 选取 2021 年 4 月—2022 年 3 月医院收治的 143 例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发生 CREC 感染情况和耐药基因,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43 例医院感染患者中,24 例(占 16.78%)发生 CREC 感染为感染组,其余的为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有无侵入性操作、有无腹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数量、住院时间、白蛋白水平与患者发生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OR=2.516)、肝功能分级为 C 级(OR=4.363)、有侵入性操作(OR=5.332)、有腹水(OR=2.769)、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数量<1 种(OR=3.562)、住院时间>3 d(OR=6.731)、白蛋白水平≤35 g/L(OR=4.130)是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 CREC 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离出的 24 株 CREC 中,经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含 NDM-1 基因 11 株(占 45.83%)、CTM-M1 基因 8 株(占 33.33%)、TEM 基因6 株(占 25.00%)、CTM-M9 基因 4 株(占 16.67%)、SHV 基因 2 株(占 8.33%)和 KPC-2 基因 1 株(占 4.17%),未检出 OXA48基因和 IMP-4 基因。结论: 年龄、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腹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白蛋白水平均为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CREC 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耐药基因以 NDM-1、CTM-M1 为主。
  • 耐药监测
  • 耐药监测
    李凌, 吴青, 梅辉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特点,以便于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2022 年 2 月宜黄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05 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开展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105 例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 155 株,其中支原体 78 株(占 50.32%,主要为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细菌 61 株(占 39.35%,主要为肠杆菌科和肠球菌属细菌)、真菌 16 株(占 10.32%,白假丝酵母占比最高);主要支原体对环丙沙星、甲砜霉素、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65.00%),对交沙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较低(<15.00%);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唑林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80.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 0.0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90.00%),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 0.00%。结论: 支原体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细菌、真菌,临床需依据药敏结果选取抗菌药物治疗,以加快感染消退,减轻患者痛苦。
  • 耐药监测
    刘彬森, 胡新华, 赖宝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脑出血并发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患者呼吸道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该类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上犹县人民医院 ICU 收治的 112 例脑出血并发 HAP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与分析患者呼吸道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112 例脑出血并发 HAP 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培养、分离出 123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90 株(占 73.17%,以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24 株(19.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和其他病原菌 9 株(占 7.32%);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占 100.00%),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高于 90.00%,2 种致病菌对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的敏感率均达 100.00%;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为 81.82%),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 77.78%,二者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仍达 100.00%。结论: 脑出血患者并发 HAP 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取适宜的抗菌药物,以确保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 耐药监测
    方吉琴, 成莹, 吴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赣县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 MP 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12 月赣县区 1 538 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原体筛查,分析 MP 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1 538 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中,检出 MP 阳性 543 例(阳性率为 35.31%),其中混合感染 186 例(占 34.25%),例数最多的混合感染类型为 MP+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BV)共 92 例(占 16.94%);女患儿标本的 MP 阳性率为 39.18%,高于男患儿为 31.36%(P<0.05);3~<6 岁患儿的 MP 阳性率为 40.82% 高于 6~14 岁患儿为 30.87%(P<0.05);不同季节发病患儿的 MP 阳性率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冬季发病患儿的 MP 阳性率最高;城镇患儿的 MP 阳性率为 39.40% 高于农村患儿为 28.97%(P<0.05);不同部位感染患儿的 MP 阳性率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部感染患儿的 MP 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 赣县区儿童 MP 感染率较高,部分患儿存在混合感染情况,女性、学龄前儿童更易感染 MP,冬季、城镇分别为感染高发季节和地区,患儿大多为肺部感染。
  • 耐药监测
    罗昭胜, 汪隆刚, 周圣助, 淦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医院急诊行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2022 年 3 月医院急诊收治的 262 例行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和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62 例行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 72 例,感染发生率为 27.48%;72 例并发切口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92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50 株(占 54.35%,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 42 株(占 45.65%,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均较低(<10.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50.0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10.00%),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60.00%)。结论: 医院急诊行手术治疗的重症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检出菌种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尽量积极开展药敏试验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确保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 耐药监测
    龚杏, 孙晓慧, 李全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2021 年 1 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216 例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痰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16 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出 287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 60.97%(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 29.2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占 9.76% (以假丝酵母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30.00%),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 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60.00%),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60.00%);白假丝酵母对酮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较低(<10.00%),热带假丝酵母对氟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较低(<15.00%)。结论: 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标本中的病原菌大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且存在多种耐药菌感染,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制定抗菌治疗方案,以确保其术后肺部感染疗效与肺癌的后续治疗。
  • 耐药监测
    简晓毅, 张炽伦, 韦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早产儿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的临床特点与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 253 例 BSI 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统计与分析其发生 BSI 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与其耐药特征。结果: 253 例 BSI 早产儿标本中,分离出 338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244 株(占 72.19%,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83 株(占 24.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和真菌 11 株(占 3.2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头孢克洛、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复方磺胺甲噁唑、替卡西林的耐药率较高(>70.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较低(<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阿莫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75.00%),对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米诺环素、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15.00%)。结论: 体质量轻的早产儿更易发生 BSI,而 BSI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依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 耐药监测
    黄晓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门诊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患者尿标本中病原学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门诊 UTI 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5 月南城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治的 178 例疑似 UT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178 例疑似 UTI 患者中有 161 例的尿标本中检出病原菌,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 169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108 株(占 63.9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革兰阳性菌 61 株(占 36.09%,主要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对替卡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唑肟、替加环素的敏感率均较高(>80.00%),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敏感率较低(<30.0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80.00%),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敏感率较低(<15.00%)。结论: 门诊患者 UTI 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其对替卡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唑肟、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临床应结合感染病原学特征与耐药情况,选择敏感率高的药物治疗,以尽早控制感染,并遏制耐药细菌的产生。
  • 耐药监测
    彭朝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患儿所检出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 UTI 患儿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分宜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118 例 UTI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尿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 UTI 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118 例 UTI 患儿尿液标本中检出 129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82 株(占 63.57%,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46 株(占35.66%,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以及真菌1 株(占 0.77%);药敏结果发现,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均高于 50.00%),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低于5.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均高于 70.00%),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 5.00%;粪肠球菌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 7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低于 5.0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 7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低于 5.00%。结论: 儿童 UTI 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
  • 耐药监测
    王国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儿科革兰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菌)感染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2022 年 5 月永新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 167 例 G+ 菌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所感染 G+ 菌的具体菌种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167 例 G+ 菌患儿共检出 183 株病原菌,其中<3 岁患儿中检出 136 株(占 74.32%),≥3 岁患儿中检出 47 株(占 25.68%),而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45 株,占 24.59%)、屎肠球菌(44 株,占 24.04%)、粪肠球菌(30 株,占 16.3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6 株,占 14.21%);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 G、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 77.78%、57.78%、88.89%),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 G、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 86.36%、84.09%、70.45%,、56.6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 G 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 73.08%、88.46%),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 G 的耐药率较高(为 68.18%),表皮葡萄球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为 80.00%),所有检测的病原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 0.0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程度不一。结论: 儿科 G+ 菌感染患儿以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多见,整体耐药情况严重,临床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性用药,增强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