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张明发, 沈雅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檗碱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除了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腹泻、抗高血压、抗缺氧、降血糖和降血脂等作用外,还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该文主要从小檗碱一直皮肤癌的形成,以及抑杀皮肤黑色素瘤细胞和人皮肤鳞癌 A431 细胞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小檗碱在皮肤癌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杨少林, 熊世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诊疗过程,为隐球菌病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肺炎”被收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治疗,在急诊时予祛痰、抗感染等治疗;入院第 5 天,根据患者血清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肺部 CT 影像学结果和炎症指标结果,支持诊断为肺隐球菌病,予加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治疗,临床药师通过对肺隐球菌病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分析,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用药调整、病情转归情况与查阅相关文献,考虑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为 28 为肥胖,为保证体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负荷氟康唑剂量可给到 0.84 g,建议予患者经静脉滴注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400 mg,q12h);入院第 7 天,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改善,减少给药频率予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0.4 g,q24h)抗感染治疗;入院第 13 天,患者肺部 CT 提示炎症较前进展,继续予抗感染;入院第 17 天,患者整体状况尚可,准予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在参与隐球菌抗感染用药治疗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和用药教育,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糖尿病)对感染和自身抵抗力影响和患者自身体质情况,兼顾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获得了制定肺隐球菌病治疗方案的宝贵经验。
  • 药学监护
    聂绩, 余凤玮, 周晗菡, 谢元春, 李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治疗方案及其药学监护过程,为儿童 SMPP 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儿因“发热 7 d,咳嗽 5 d”而收入院治疗,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考虑为肺炎,遂经验性予以阿奇霉素和头孢他啶,并辅以止咳化痰治疗;但阿奇霉素满疗程后,患儿症状并无明显改善,同时病原学检查回报肺炎支原体阳性,考虑该肺炎支原体可能对阿奇霉素耐药;临床药师在综合患儿年龄和相关文献结果后,建议可改用多西环素,医生和家属均采纳了此建议;患儿 6 d 后好转出院,6 周后随访表示预后良好。结论:临床药师全程参与患者临床治疗,实施药学监护,有效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了患儿用药的安全性。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金芬, 王萌萌, 卜学彬, 黄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文献与相关实例,分析莫西沙星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莫西沙星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以“莫西沙星(moxifloxacin)”、“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过敏反应(anaphylaxis)”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 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莫西沙星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相关文献,采集患者的相关流行病学信息,结合医院此前上报的 1 例莫西沙星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莫西沙星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结果:在国内外数据库中共检索到莫西沙星所致严重过敏反应的相关文献 13 篇,涉及患者 15 例;在总共 16 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15 例 vs 1 例),<60 岁者 14 例,≥60 岁者 4 例;潜伏期≤ 1 h 者 9 例,潜伏期>1 h~7 d 者 6 例;发生超敏反应综合征的有 3 例,而超敏反应的有 10 例;在转归方面,11 例患者在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后好转,4 例患者在停用但未予以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也好转,有 1 例患者因发生爆发性肝衰竭而最终死亡。结论:莫西沙星所致过敏反应多发生于女性患者,且潜伏期较短,其严重程度可从较轻的皮疹、瘙痒到较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故临床在应对莫西沙星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做到早识别、早处置,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王炜榕, 陈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 2019—2023 年所上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775 份 ADRs 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 ADRs 的报告类型、患儿的年龄和性别,以及 ADRs 所涉药物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等信息,分析所上报 ADRs 的临床特点。结果:2019—2023 年,医院上报的 ADRs 数量逐年增多,其报告类型主要为“一般的”(630 例,占 81.29%),其次为“严重的”(88 例,占 9.23%);775 例 ADRs 报告中,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435 例 vs 340 例),年龄上以≤3 岁者为主(289 例,占 37.29%),其次为>3~6 岁(174 例,占 22.45%)和>6~9 岁(167 例,占 21.55%);775 例 ADRs 报告涉及的药物中,前 5 位的种类依次为抗菌药物(315 例,占 40.65%)、内分泌系统用药(75 例,占 9.68%)、神经系统用药(72 例,占 9.29%)、抗肿瘤药(71 例,占 9.16%)和呼吸系统用药(64 例,占 8.26%),而前 3 位的品种依次为注射用头孢噻肟钠(63 例,占 8.13%)、奥卡西平片(43 例,占 5.55%)和注射用头孢唑肟钠(41 例,占 5.29%);所涉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416 例,占 53.68%),其次为口服(253 例,占 32.65%);775 例 ADRs 主要累及的是皮肤及其附件(357 例,占 46.06%),其次为消化系统(179 例,占 23.10%)。结论:医院低龄患儿为发生 ADRs 的主要群体,而所涉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药物,对此临床应加强对重点群体和重点药物的监护,以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吴忧, 胡海生, 白倩, 葛星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老年患者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2022 年 6 月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上报的 80 例抗菌药物所致 ADRs 老年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相关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给药途径,以及 ADRs 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分析老年患者发生抗菌药物相关 ADRs 的临床特点。结果:80 例 ADRs 涉及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33 例,占 41.25%)和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27 例,占 33.75%),涉及的具体品种主要由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80 例 ADRs 所涉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70 例,占 87.50%);80 例 ADRs 累及的主要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32 例,占 40.00%)、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20 例,占 25.00%)、胃肠道系统(16 例,占 20.00%);80 例 ADRs 中,有 10 例为严重 ADRs,其余均为一般 ADRs。结论:喹诺酮类和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在老年患者抗菌药物所致 ADRs 中占比较高,尤其是其静脉滴注剂型;对此,临床应加强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管理和监护,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徐璐, 周兴蓓, 吴静, 魏渊, 谈慧颖, 黄菊, 邹圣强, 沈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多模态神经网络,构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预测模型,为临床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8 月 1 日—2023 年 1 月 20 日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2 519 例 COVID-19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行机械通气等信息,采用多模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与传统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比较。结果:2 519 例 COVID-19 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有 312 例,感染发生率为 12.39%;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VID-19 患者继发医院感染与年龄、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和呼吸系统疾病史、是否有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是否行机械通气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65 岁、有高血压病史、有呼吸系统疾病史、住院时间>7 d、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行机械通气是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模态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呼吸系统疾病史、年龄、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和机械通气是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 5 个最大的危险因素,其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坚持样本的准确度分别为 87.49%、86.31% 和 90.28%;多模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79 和 0.852,并且 Delong 检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均可以较好地预测 COVID-19 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相关风险,但多模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好。
  • 经验交流
    金薇, 叶江浩, 王丽江, 吴玉华, 祝海燕, 骆丽萍, 吴妙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PDCA 循环管理在降低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中的效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4 月—6 月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资料设为实施前组,2020 年 7月—2021 年 9 月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后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资料设为实施后组,分析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后全院和各科室 AUD 的达标情况,以及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全院住院患者的 AUD 均在 40 以上,并且 AUD 不达标的科室占比始终在 65.00% 以上;在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后的 15 个月内,除有 1 个月外,其他月份的全院 AUD 均在 40 以下,并且 AUD 不达标的科室占比也逐渐下降,最低至 28.57%;此外,随着 PDCA 循环管理实施,全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也有呈下降趋势。结论:PDCA 循环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医院住院患者的 AUD,并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还可以降低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从而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
  • 经验交流
    吴玲英, 王会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嘱点评干预对医院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为临床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1 年 6 月(点评干预前,164 例)和 2021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点评干预后,164 例)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328 例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点评干预前后不同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和不合理用药类型。结果:医嘱点评干预后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率明显低于医嘱点评干预前(28.66% vs 79.27%,P<0.05),并且在腹股沟疝手术、乳腺手术、骨科手术、白内障手术、甲状腺疾病手术等术式上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低于医嘱点评干预前(P<0.05);而医嘱点评结果显示,医嘱点评干预后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在给药时机、药品选用、用药疗程、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的不合理率均明显低于医嘱点评干预前(P<0.05)。结论:医嘱点评干预确实可以有效改善医院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从而提升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进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经验交流
    董春萍, 伍定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厦门地区结核病患者对利福平与异烟肼的耐药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为临床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1 029 例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各种临床标本并通过 DNA 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对利福平与异烟肼的耐药情况及其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布情况。结果:1 029 例结核病患者分离出的 MTB 对利福平和/或异烟肼的总耐药率为 18.56%(191/1 029);男性患者对利福平和/或异烟肼的总耐药率略高于女性(19.24% vs 16.60%,P>0.05);在各年龄段中,40~<60 岁患者对利福平和/或异烟肼的总耐药率最高(19.80%),而<20 岁患者对利福平和/或异烟肼的总耐药率最低(12.82%),但各年龄段结核病患者对利福平和/或异烟肼的总耐药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5);共有 127 例患者的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 rpo B 发生突变,突变率为 12.34%,位点 531(C→T)突变频率最高(为 52.76%),共有 141 例患者的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其中 kat G 基因突变 100 例,突变率为 9.72%,位点 315(G→C)突变频率最高(为 68.09%),inh A 基因启动子突变 40 例,突变率为 3.89%,kat G 基因和 inh A 基因启动子同时突变 1 例;1 029 例结核病患者中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发生率为 7.48%,基因 rpo B 531(C→T)-kat G 315(G→C)的突变率最高(为 45.45%),有 1 例患者的MTB 的 rpo B、kat G和 inh A 基因均发生了突变。结论:厦门地区 MTB 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的形势严峻,rpo B 531、kat G 315 和 rpo B 531-kat G 315 是其利福平耐药、异烟肼耐药和耐多药的主要突变位点。
  • 经验交流
    张文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水平与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8 年 12月—2020 年 12 月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收治的 70 例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结果将其分为死亡组(32 例)和存活组(38 例),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 EVLWI、Ang-2 与患者预后的关联性。结果: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与 EVLWI、Ang-2 的水平相关(P>0.05),而 EVLWI 和 Ang-2 两个指标是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线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中 EVLWI 与 Ang-2 之间呈正相关(r=0.321,P<0.05)。结论:在评估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预后过程中,EVLWI 与 Ang-2水平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且 2 项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
  • 经验交流
    冯芳, 叶保梅, 詹勇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分级护理干预对 ICU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恢复的作用,为 ICU 颅脑损伤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4 月—2022 年 4 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ICU 收治的 96 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48 例)和分级护理组(48 例);比较 2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同时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 肢体功能评估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分别对 2 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分级护理组患者的 ICU 治疗时间为(4.79±1.02)d 短于常规护理组的(7.44±1.60)d (P<0.05),而其住院总时间亦短于常规护理组((22.17±2.67)d vs (30.60±3.39)d,P<0.05);住院期间,分级护理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4.17% vs 16.67%,P<0.05);NIHSS 评分结果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18.44±1.96)分 vs (23.85±2.17)分,P<0.05);MMSE 评分结果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20.69±2.70)分 vs (13.16±2.25)分,P<0.05);FMA 评分结果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66.71±10.60)分 vs (55.69±6.78)分,P<0.05);ADL 评分结果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常规护理组((74.66±7.96)分 vs (55.69±6.78)分,P<0.05);GQOLI-74 评分结果显示,分级护理组患者在心理、躯体、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较好地促进颅脑损伤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还能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经验交流
    刘院生, 周晚平, 刘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性措施,为临床 DN 患者尿路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5 月—2023 年 5 月医院收治的 257 例 DN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并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导尿管留置情况等信息,分析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57 例 DN 患者中共有 48 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8.68%(48/2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N 患者并发尿路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白蛋白、留置尿管、抗菌药物的使用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2.727)、女性(OR=4.362)、合并其他基础疾病(OR=2.292)、糖尿病病程>10 年(OR=3.169)、住院时间>2 周(OR=3.291)、白蛋白<35 g/L(OR=5.245)、留置尿管(OR=4.278)、抗菌药物应用(OR=7.651)是 DN 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N 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较高,而年龄>60 岁、女性、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糖尿病病程>10 年等是尿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护和管理,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 经验交流
    高正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影响因素,为临床此类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5 月—2022 年 9 月景德镇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 284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骨折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长、微生物检查结果、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等信息,分析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284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有 31 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10.92%;31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培养出 54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29 株(占 53.70%)、革兰阴性菌21 株(占 38.89%)和真菌 4 株(占 7.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与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长、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否营养不良、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入住 ICU、住院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 岁(OR=2.176)、身体质量指数≥25(OR=2.324)、手术时长>60 min(OR=2.649)、合并基础性疾病(OR=2.368)、营养不良(OR=3.037)、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3.106)、入住 ICU(OR=2.608)、住院时间≥15 d(OR=3.148)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这与其年龄>70 岁、身体质量指数≥25、手术时长>60 min、合并基础性疾病、营养不良、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入住 ICU、住院时间≥15 d等因素密切相关,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优势病原菌种类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 经验交流
    郭永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现况与诱发因素,为临床 CHF 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8 年 4 月—2023 年 4 月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50 例老年 CH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和激素的使用、血清白蛋白水平、侵入性操作等信息,然后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 CHF 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诱发因素。结果:150 例老年 CHF 患者中有 51 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34.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F 患者继发肺部感染与卧床时间、激素和抗菌药物滥用史、是否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有侵入性操作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24 个月、有激素和抗菌药物滥用史、合并糖尿病、白蛋白水平≤30 g/L、有侵入性操作是老年 CHF 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卧床时间≥24 个月、有激素与抗菌药物滥用史、有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存在侵入性操作因素的老年 CHF 患者继发肺部感染风险较大,科室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此类高风险患者,并进行重点监护,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 经验交流
    曾贱法, 肖修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此类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医院收治的 135 例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采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切口类型、术中体温、手术时长、手术室温度等信息,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35 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有 26 例,发生率为 19.26%;26 例并发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出 37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22 株、革兰阳性菌15 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发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术中体温、切口类型、空气菌落数、手术时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70 岁、术中低体温、切口类型为 Ⅲ 类、空气菌落数≥200 CFU/m3、手术时长≥3 h 为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且 OR>1)。结论: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感染与年龄、术中体温、切口类型、空气菌落数、手术时长等紧密相关,可据此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风险。
  • 经验交流
    钟招明, 曾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老年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并发术后创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 月赣南医科大学附属兴国医院收治的 89 例老年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创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18)和未感染组(n=71),采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折部位、骨折原因、骨折分型、基础疾病、手术时机、手术时长、清创情况等信息,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创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骨折分型、糖尿病、手术时机、住院时间、手术时长、骨折至入院时间、清创程度与医院老年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并发术后创口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 岁、骨折分型 Ⅲ 型、有糖尿病、手术时机择期、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长≥3 h、骨折至入院时间≥6 h、清创程度不彻底是老年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并发术后创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 OR>1)。结论:老年四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创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70岁、骨折分型 Ⅲ 型、有糖尿病、手术时机择期、住院时间≥14 d、手术时长≥3 h、骨折至入院时间≥6 h、清创程度不彻底相关,临床需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以减少术后创口感染发生。
  • 经验交流
    赖燕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该类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5 月—; 2022 年 8 月信丰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362 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子宫肌瘤的类型和大小、手术时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等信息,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62 例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有 52 例,感染发生率为 14.36%; 52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73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42 株(占 57.53%,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25 株(占 34.2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最 6 株(占 8.2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并发术后感染与年龄、子宫肌瘤类型、合并贫血与否、合并糖尿病、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与否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50 岁、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贫血、合并糖尿病、阴道检查次数>2 次、手术时间≥; 60 min 和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年龄、子宫肌瘤类型、合并贫血与否、合并糖尿病、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与否存在密切关联,临床对风险患者应加强关注,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 经验交流
    段雪峰, 申洋, 罗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5 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 120 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各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查,探究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采集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抗菌药物使用、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术前白蛋白水平等信息,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乳腺癌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20 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有 19 例,感染发生率为 15.83%;19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各标本中共分离出 26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15 株(占 57.69%,排名前 3 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 10 株(占 38.46%,排名前 3 位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 1 株(占 3.8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并发术后感染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长、是否辅助化疗、术前白蛋白水平、住院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60 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长≥1.5 h、使用辅助化疗、术前白蛋白水平<35 g/L、住院时间≥10 d 是乳腺癌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 OR>1)。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存在一定感染风险,标本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年龄≥60岁、糖尿病、手术时长≥1.5 h、辅助化疗、术前白蛋白水平<35 g/L、住院时间≥10 d 等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并依据病原菌分布特点用药,以促进感染消退。
  • 经验交流
    范子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8—2021 年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678 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所在科室、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情况、微生物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结果:678 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有 298 例,感染发生率为 43.95%,其中 2020 年和 2021 年的感染发生率低于2018 年和 2019 年;298 例并发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106 例,占 35.57%)、泌尿系统(82 例,占 27.52%)和血液系统(61 例,占 20.47%);298 例并发医院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 312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163 株(占 52.24%,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 126 株(占 40.38%,主要为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 23 株(占 7.3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年龄、入住科室、有无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有关(P<0.05),其中年龄≥60 岁、入住 ICU、有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30 d 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018—2021 年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是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年龄≥60 岁,入住 ICU、有侵入性操作、住院天数≥30 d 诱发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 经验交流
    郑佳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行 CABG 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 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305 例行 CABG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检出结果等信息,分析行 CABG 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305 例行 CABG 患者中共有 16 例并发术后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5.25%;16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 22 株,其中主要的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7 株,占 31.82%)、金黄色葡萄球菌(5 株,占 22.73%)和大肠埃希菌(4 株,占 18.1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 CABG 患者并发术后感染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长、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长≥5 h、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1 200 mL 是行 CABG 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且 OR>1)。结论:行 CABG 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长≥5 h、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出血量≥1 200 mL 是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引起重视。
  • 耐药监测
  • 耐药监测
    李元叶, 袁欢欢, 茹义福, 冯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所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变迁特点,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2022 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所检出的 2 742 株鲍曼不动杆菌作为研究资料,统计历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科室来源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及所涉患者的感染诊断,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变迁特点。结果:2019—2022 年,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种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33 671 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 2 742 株,检出率为 8.14%(2 742/33 671);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s resistanc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共 2 227 株,占比达 81.22%;社区感染患者中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有 2 429 株,占 88.58%(2 429/2 742);而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仅为 313 株,占 11.42%(313/2 742);2019—2022 年,所检出的 2 742 株鲍曼不动杆菌均主要来自呼吸道分泌物(2 339 株,占 85.30%),在科室方面则主要来自 ICU(1 560 株,占 56.89%),其次为急诊内科(378 株,占 13.79%)和神经内科(201 株,占 7.33%);药敏结果显示,2019—2022 年所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仅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15.00%),而对其他绝大多数所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60.00%);2019—2022 年所检出的CRAB 仅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15.00%),而对其他绝大多数所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80.00%)。结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临床应加强对 ICU 和外科科室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防控,并按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遏制或避免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与传播。
  • 耐药监测
    郑晓鸽, 张莉萍, 李展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为临床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 BSI 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年 7 月—2022 年 7 月医院收治的 263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患者化疗后 BSI 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点。结果:263 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 BSI 87 例(占 33.08%),BSI 患者血液标本中培养、检出 94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57 株(占 60.64%,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34 株(占 36.17%,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和真菌 3 株(占 3.19%);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均>70.00%),对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均<20.00%);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 G、四环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70.00%),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均<30.00%)。结论: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 BSI 发生率较高,其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多重耐药,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其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其疗效和肿瘤的后续治疗。
  • 耐药监测
    李伟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肝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重症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8 年 10 月—2022 年 10 月吉安县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 96 例并发医院感染的重症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腹水等各种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重症肝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96 例并发医院感染的重症肝病患者各标本中检出病原菌 113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67 株(占 59.29%,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38 株(占 33.6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和真菌 8 株(占 7.08%,以白假丝酵母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均>80.00%),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 0.0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耐药率较低(均<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均>7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 0.00%。结论:重症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泛耐药,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确保其疗效。
  • 耐药监测
    郭杰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医院肝胆胰外科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此类患者术后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2023 年 10 月赣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胆胰外科患者 547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相关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547 例肝胆胰外科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有 94 例,感染发生率为 17.18%;94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 112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63 株(占 56.25%,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45 株(占 40.1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主),以及真菌 4 株(占 3.57%);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氨曲南、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环丙沙星、依替米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阿莫西林、红霉素、苯唑西林、青霉素 G、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利奈唑胺、利福平、呋喃妥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20.00%)。结论:革兰阴性菌是肝胆胰外科术后感染患者标本中常见的致病菌,且多种致病菌的耐药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 耐药监测
    章宏斌, 黄玉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医院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92 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胆汁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92 例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共检出病原菌 119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84 株(占 70.5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 28 株(占 23.53%,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和真菌7 株(占 5.88%);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 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7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 0.00%。结论: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总体上病原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临床应结合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同时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以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 耐药监测
    贾乐, 丁云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支气管肺炎患儿痰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征,为临床支气管肺炎患儿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2022 年 12 月医院收治的 78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儿痰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78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痰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96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45 株(占 46.88%,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 33 株(占 34.38%,主要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和真菌 18 株(占 18.74%);药敏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均>50.00%),对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均<5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保持高度敏感(敏感率为 100.00%);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克拉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均较高(>50.00%),对苯唑西林、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低(均<5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 100.00%。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临床用药前应明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以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合理性。
  • 耐药监测
    荣爱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眼结膜囊分泌物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细菌性结膜炎患儿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3 月—2022 年 3 月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269 例细菌性结膜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眼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分析患儿眼结膜囊分泌物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情况。结果:269 例患儿眼结膜囊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 216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 122 株(占 56.4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 94 株(占 43.52%,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60.0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均>70.00%);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均>6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 80.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 81.82%。结论:细菌性结膜炎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且已逐渐成为儿童细菌性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有效杀灭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