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余杏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脓毒性休克是指侵入血液循环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进一步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左西孟旦作为一种钙离子增敏剂,不仅能提高心肌收缩力且不增加细胞氧耗,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全身血管,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该文主要从脓毒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左西孟旦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左西孟旦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和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左西孟旦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袁琴, 李曼, 张露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白花蛇舌草鲜品水提液和醇提液体内外抗炎作用的差异,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水或 75% 乙醇对白花蛇舌草鲜品进行回流提取,并对提取液进行浓缩和冷冻干燥,得到提取物粉末;将提取物粉末配置相应的生药溶液,观察其对炎症模型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的抗炎作用,并比较水提液和醇提液在其中的作用差异。结果:白花蛇舌草鲜品水提液和醇提液均可抑制脂多糖致炎的 RAW264.7 的活力,并且总体上水提液对致炎的 RAW264.7 中白介素-6、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抑制率优于醇提液;此外,白花蛇舌草鲜品水提液和醇提液均能减轻炎症模型小鼠耳肿胀和减少扭体次数,且水提液的整体效果优于醇提液。结论:白花蛇舌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抗炎作用有差异,水提液综合抗炎效果优于醇提液,这可能与其成分差异有关。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卢妍全, 刘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为临床类似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因近 1 个月间断发热而入院,因偶有咳嗽咳痰,故临床初步考虑为肺部感染,遂经验性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完善入院检查后,根据心脏彩超结果,临床考虑存在右心 IE;对此,临床药师建议加用万古霉素,以覆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但临床考虑患者发热日渐好转,遂未予采纳;然而,1 周后患者再次发热,且血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考虑患者肾功能情况,临床选用了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2 d 后,考虑患者肾功能好转,遂改用万古霉素;很快,患者发热症状明显改善;此外,考虑近期患者尿真菌培养反复检出近平滑假丝酵母,临床加用了氟康唑治疗,10 d 后尿真菌培养转阴。结论:对于复杂感染患者,临床药师应充分考虑患者病情,以协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更个体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并实施药学监护,进而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学监护
    林辉国, 王昌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1 例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autoimmune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strocytopathy,GFAP-A)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此类复杂、少见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因“头晕、双下肢乏力 4 d”来院就诊,入院后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而 GFAP 抗体检查提示患者还合并 GFAP-A;在接受抗结核治疗 10 d 后,患者的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均好转,遂准予出院;但出院第 2 天患者再次出现头痛、发热症状,追问病史发现患者长期从事羊肉加工工作,随即进行血清和脑脊液布鲁氏菌抗体检查,结果均为阳性,遂确诊出布鲁氏菌脑脊髓膜炎,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予多西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11 d 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临床药师建议出院治疗方案调整为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4 个多月后,患者脑部影像较前明显好转,脑脊液布鲁氏菌抗体检查结果呈阴性,头痛、肢体无力亦缓解,但血清布鲁氏菌抗体检查结果仍呈阳性。结论: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属于较为复杂和严重的疾病,治疗上应足量、足疗程,临床药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出更优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还可以在药学监护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用药安全,以保障患者用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高林, 范磊, 逄积敏, 刘鸿志, 毛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1 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病例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外伤致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 9 d”而入院治疗,膝关节镜检查显示存在化脓性关节炎,随即经验性予以万古霉素治疗,后续关节引流液果然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治疗 10 d 后,血液和关节引流液培养均呈阴性,但患者仍时有发热,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呈进行性下降,低至 1.29×109/L;感染科专家会诊认为,此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能是由万古霉素所致,并建议可改用利奈唑胺;改用利奈唑胺的 1 周内,中性粒细胞计数仍持续下降,甚至已低于 0.1×109/L,遂立即停用利奈唑胺,并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 d 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回升,13 d 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且未再下降。结论:非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可以引发粒细胞缺乏,临床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警惕无其他明显诱因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患者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 药物不良反应
    周甜甜, 张颖, 王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共数据公开项目(OpenFDA)数据库,挖掘拉考沙胺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拉考沙胺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以“拉考沙胺(lacosamide)”作为检索词,在 OpenFDA 数据库中检索 2004 年 1 月 1 日—2023 年 2 月 1 日拉考沙胺相关 ADRs 的所有信息,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在 OpenFDA 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拉考沙胺相关 ADRs 10 510 例,其中 2018 年起上报数量明显增多;10 510 例拉考沙胺相关 ADRs 中,绝大多数 ADRs 的严重程度为“严重”(9 170 例,占 87.25%),“一般”的仅 1 340 例(占 12.75%);拉考沙胺相关 ADRs 主要表现为各类神经系统症状,其次为全身性或给药部位的不适或异常和精神类症状;在 10 510 例拉考沙胺相关 ADRs 中,有 1 011 例的最终结局是死亡,有 76 例则留有后遗症。结论:拉考沙胺相关 ADRs 大多表现较为严重,甚至有不少致死的情况,因此临床在使用拉考沙胺进行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护,以避免或减少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
  • 药物不良反应
    金薇, 骆丽萍, 吴妙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 2021—2022 年抗菌药物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2022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116 例抗菌药物相关 ADRs 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 ADRs 的报告类型、累及器官(或系统)、处置结局,所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所涉药物的品种、用药途径和用药原因等信息,分析抗菌药物相关 ADRs 的临床特点。结果:116 例 ADRs 所涉的患者中,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64 例 vs 52 例),年龄上以 18~<75 岁占比为主(90 例,占 77.59%);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因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44 例,占 37.93%),其次为尿路感染(18 例,占 15.52%)和术后感染(13 例,占 11.21%);所涉抗菌药物的种类主要为喹诺酮类(36 例,占 31.0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27 例,占 23.28%)和头孢菌素类(20 例,占 17.27%),而涉及的品种主要有左氧氟沙星(30 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19 例)和头孢曲松(12 例);所涉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99 例,占 85.34%),而 ADRs 主要发生在给药后的 60 min内(81 例,占 69.82%);抗菌药物相关 ADRs 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主要的临床表现则为瘙痒、皮疹和皮肤发红;116 例 ADRs 中,报告类型主要为“一般”(94 例,占 81.03%),而“严重”的有 16 例(占 13.79%),“新的一般”的有 6 例(占 5.17%);100 例严重程度为“一般”的 ADRs 患者,在停用可疑药物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或痊愈;16 例严重程度为“严重”的 ADRs 患者中,在处置后,有 15 例均得到好转,余 1 例结局不详。结论:医院抗菌药物相关 ADRs 在患者年龄、所涉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方面有其一定的规律,临床应加强对风险患者的护理和观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李敏, 张曼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成本效果分析法,比较和评价集采与原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更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12 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91 例使用了集采或原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细菌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1∶1 最近邻匹配法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比较集采与原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结果:经倾向评分匹配,最终纳入的有效病例有 110 例,其中集采组和原研组各 55 例;集采组和原研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69.09% 和 70.91%,其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58.18% 和 60.00%,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5.45% 和 3.64%,3 项指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经济学分析显示,集采组和原研组患者的人均治疗费用分别为 67 804.11 元和 75 193.52 元,而其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CER)则分别为 981.39 和 1 060.56,得到原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ICER)为 4 060.11;敏感性分析显示,当成本下调10% 时,每使 1 例患者临床获益,原研组需要的增量成本为 3 654.10 元;当而效果下调 10% 时,每使 1 例患者临床获益,原研组需要的增量成本为 4 505.74元。结论:集采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原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患者时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集采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在经济性上明显更具优势。
  • 经验交流
    王晟, 耿力, 屈明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灯盏细辛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检索灯盏细辛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在 GeneCards、TTD 和 OMIM 数据库检索高血压的相关蛋白靶点,通过 Uniprot 数据库和 STRING 数据库获取靶点的基因名称;绘制韦恩图(Venn-diagram),得到交集靶点,随后利用 Cytoscape 3.10.0 版软件构建“灯盏细辛-成分-高血压-靶点”网络图获取主要的化合物成分,然后通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获取灯盏细辛治疗高血压的主要靶点;再利用 DAVID 数据库对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进行 GO 功能富集分析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对主要化合物和主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计算结合能。结果:经筛选,得到灯盏细辛作用靶点 207 个、高血压相关靶点 1 585 个和交集靶点 113 个;其中,Degree 值前 5 位的成分依次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黄芩素,而 Degree 值前 5 位的交集靶点依次为蛋白转录因子激活蛋白 1(JUN)、抑癌基因 p53(TP53)、热休克蛋白HSP90-α(HSP90AA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GO 功能富集分析和 KEGG 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活性氧信号通路、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是灯盏细辛治疗高血压的主要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前 5 位成分和前 5 位交集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 –5 kJ/mol,表明主要成分和主要靶点的结合较好。结论:灯盏细辛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以较好地与高血压的治疗靶点相结合,因而具有可开发成为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潜在可能。
  • 经验交流
    马红, 张凤怡, 钱巧, 王淼晶, 张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药学科普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与生命质量的影响,为药学服务如何更好服务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 120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药学科普干预将其分为对照组(60 例)和科普组(60 例),分析药学科普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与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干预 6 个月后,科普组患者的用药完全依从的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81.67% vs 46.67%,P<0.05);干预 6 个月后,科普组患者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128.93±9.42)mmHg vs (134.30±9.66) mmHg,P<0.05),舒张压亦然((80.93±9.75) mmHg vs (86.62±8.47) mmHg,P<0.05);此外,科普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580.11±87.71)分 vs (528.29±87.31)分,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实施药学科普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其血压,使其生活更有质量。
  • 经验交流
    曾红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急诊科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医院信息系统,采集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分析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此外,通过随机抽取 400 张(每年 200 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合理用药点评,分析主要的不合理用药原因。结果:2021 年和 2022 年,医院急诊科用药金额前 3 位的抗菌药物种类均依次位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但 2022 年的用药金额均低于 2021 年;2021 年和 2022 年,医院急诊科 AUD 前 10 位的抗菌药物品种没有太大变化,但各品种的 AUD 值变化较大;2021 年 AUD 前 5 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呋辛(7.24)、克林霉素(4.25)、左氧氟沙星(4.17)、头孢他啶(3.82)、头孢曲松(2.07),而 2021 年 AUD 前 5 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苯唑西林(13.46)、头孢噻肟(6.97)、克林霉素(3.2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2.97)、头孢呋辛(2.02);点评结果显示,急诊科抗 400 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发现不合理处方 42 张,不合理率为 10.50%。而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为用法用量不适宜(20 张,占 47.62%)和药物选用不适宜(13 张,占30.95%)。结论:医院急诊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并强化处方点评,减少无适应证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等现象,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 经验交流
    朱玲, 徐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门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s)的用药情况,为临床 GCs 的规范、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 2021 年 1 月—5 月江阴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的 1 159 张含 GCs 处方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患儿的年龄、性别、诊断,以及 GCs 和其他药物的规格、剂型、用法用量等信息,分析儿科门诊 GCs 的用药特点和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1 159 张处方中,男性患儿略多于女性患儿(54.62% vs 45.38%);而在年龄方面,以>3~6 岁(509 张,占 43.92%)和>1~3 岁(376 张,占 32.44%)为主;在具体品种方面,主要使用到的 GCs 为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68 张,占 49.01%)和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490 张,占 42.28%);所使用 GCs 的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651 张次)和静脉推注(426 张次);1 159 张处方中存在 GCs 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有 1 027 张(占 88.61%),其中涉及的主要药物有头孢呋辛钠(564 张)、氨溴索注射液(464 张)、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192 张)、注射用头孢西丁钠(151 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2 张);1 159 张处方中患儿的诊断主要为支气管炎(326 张,占 29.13%),其次为哮喘性支气管炎(189 张,占 16.31%)、支气管肺炎(119 张,占 10.27%)和急性支气管炎(115 张,占 9.92%);1 159 张处方中,GCs 的使用存在不合理情况的处方有 103 张(不合理率为 8.89%),其中主要的不合理用药原因为无适应证用药(98 张,占 95.15%)。结论:医院儿科门诊 GCs 的使用存在较多的不合理情况,主要表现为无适应证用药,临床应加强关于 GCs 的合理用药宣教,以提高 GCs 的合理用药水平。
  • 经验交流
    储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门急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门急诊患儿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4 月—2023 年 3 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 600 张(每月随机 50 张)含抗病毒药物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处方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患儿的年龄、性别、所用药物及其用法用量等信息,并开展合理用药点评,分析门急诊抗病毒药物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600 张抗病毒药物处方中,在患儿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331 张 vs 269 张);在年龄上,以>3~6 岁为最多(198 张,占 33.00%),其次为>1~3 岁(153 张,占 25.50%)和>6~9 岁(133 张,占 22.17%);所涉及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384 张,占 64.00%)和奥司他韦颗粒(176 张,占 29.33%);处方中抗病毒药物以单用为主(585 张,占 97.50%),其余 15 张均为 2 种抗病毒药物联用,其中又以帕拉米韦+炎琥宁为主(12 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600 张抗病毒药物处方中存在不合理处方 115 张,不合理率为 19.17%;其中,主要的不合理原因是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58 张,占 50.43%),其次为“临床诊断”项填写不规范(22 张,占 19.13%)和用法用量不适宜(18 张,占 15.65%)。结论:医院门急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病毒药物使用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临床应加强用药的干预管理和相关培训,以确保儿童用药的用药安全。
  • 经验交流
    张鹰, 程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用药情况,为促进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贛州市中医院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 7 859 张作为研究资料,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共识等,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用药点评,分析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的临床特点。结果:处方点评结果显示,2 年间医院门诊 7 859 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共发现不合理处方 719 张,不合理率为 9.15%,其中 2022 年的处方不合理率低于 2021 年(7.65% vs 10.59%);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主要原因是用法用量不适宜(325 张,占 45.20%),其次为联合应用不适宜(110 张,占 15.30%)和药物遴选不适宜(106 张,占 14.74%);医院门诊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涉及的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285 张次),其次为喹诺酮类(177 张次)和青霉素类(128 张次);医院门诊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主要来自急诊(215 张,占 29.90%),其次为内科(142 张,占 19.75%)和骨科(135 张,占 18.78%)。结论:医院门诊抗菌药物整体使用较为合理,但仍存在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分布在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管理,定期开展处方点评,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 经验交流
    郑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与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3 年 1 月—12 月现住址为吉安市的 1 377 例接受抗艾滋病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机会性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采集所有艾滋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感染途径、临床分期等基本临床信息,以及血中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等指标的水平,分析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的关系。结果:1 377 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有 130 例(感染发生率为 9.44%),感染主要累及呼吸系统(55 例,占 42.31%),其次为皮肤黏膜(25 例,占 19.23%);机会性感染患者的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显著低于非机会性感染患者(145.28±56.39 vs 211.25±57.10,P<0.05),而其病毒载量>104/mL 的比例则明显高于非机会性感染患者(76.15% vs 22.05%,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356,P<0.001),而与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21,P<0.001)。结论:艾滋病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概率较高,而 CD4+ T 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和病毒载量的上升会增加机会性感染的发生风险,临床应加强对风险患者的管理和照护,以减少或及早发现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 经验交流
    施小燕, 李娇, 杨玲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微信用药宣教对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切除术后左甲状腺素的用药效能,为临床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9 年 7 月—2022 年 7 月新余银河医院收治的 80 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后使用左甲状腺素的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4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宣教,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微信的用药宣教,2 组患者均予持续随访 6 个月;比较 2 组患者出院后 1 个月、6 个月的总用药依从率、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达标率和用药知识知晓率、用药安全行为评分与合理用药效能的差异。结果:出院后 1 个月和 6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总用药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 TSH 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对左甲状腺素服用方式、可能出现的 ADRs 及其处理方法的知晓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出院后 1 个月、6 个月的用药安全行为总分和合理用药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scale,SEAMS)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微信的用药宣教可以改善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甲状腺癌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高其对左甲状腺素用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强用药行为安全性与合理用药效能,从而提高患者的血清 TSH 达标率,进而保障患者的用药疗效。
  • 经验交流
    罗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医院肺癌患者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为临床行 PICC 置管患者 CRBSI 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11 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收治的 124 例行 PICC 置管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部位、穿刺方式、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换药频次、CRBSI 发生情况等信息,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行 PICC 置管后 CRBSI 的影响因素。结果:124 例行 PICC 置管的肺癌患者中发生 CRBSI 的有23 例,感染发生率为 18.5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行 PICC 置管后并发 CRBSI 与其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穿刺方式、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与否、换药频次、导管维护频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年龄≥60 岁(OR=1.882)、合并糖尿病(OR=2.367)、穿刺方式为直接穿刺(OR=2.914)、穿刺次数≥3 次(OR=2.571)、导管留置时间≥14 d(OR=3.269)、导管移动(OR=3.452)、换药频次≥5 次(OR=2.784)、导管维护频率延迟(OR=3.127)是肺癌患者行 PICC 置管后并发 CRBSI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肺癌患者行 PICC 置管后发生 CRBSI 的概率较高,并且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穿刺方式、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移动与否、换药频次、导管维护频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此临床应高度关注,并积极予以护理管理,以降低 CRBSI 发生风险。
  • 经验交流
    李薛慧, 吴晓波, 胡婷, 邓燕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该类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6 月—2022 年 5 月医院收治的 216 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肿瘤转移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长、引流时间、引流管样式、术前辅助化疗与否、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等资料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16 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有 25 例,感染发生率为 11.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年龄≥60 岁、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为 Ⅲ~Ⅳ 期、手术类型为扩大根治术、手术时长≥2 h、引流时间≥10 d、引流管样式为橡皮引流管、行术前辅助化疗、合并糖尿病的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OR=3.215)、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为 Ⅲ~Ⅳ 期(OR=3.792)、手术类型为扩大根治术(OR=3.433)、手术时长≥2 h(OR=3.621)、引流时间≥10 d(OR=2.753)、引流管样式为橡皮引流管(OR=1.504)、行术前辅助化疗(OR=1.367)、合并糖尿病(OR=2.289)是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与年龄、肿瘤转移分期、手术类型、手术时长、引流时间、引流管样式、术前辅助化疗与否、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有着密切关系,临床应加强对相关风险患者的护理和监测,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 经验交流
    张玲香, 李明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为临床 EMT 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3 月医院收治的 106 例 EMT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手术方式、术中体温、手术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微生物检查结果等资料信息,分析 EMT 患者并发术后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危险因素。结果:106例 EMT 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的有 27 例,感染发生率为 25.47%;27 例并发术后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培养出 31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17 株(占 54.84%)、革兰阳性菌 12 株(占 38.71%)和真菌 2 株(占 6.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贫血、术中体温、手术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是 EMT 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放性手术(OR=2.157)、合并糖尿病(OR=1.982)、合并贫血(OR=1.774)、术中体温<36 ℃(OR=2.351)、手术时长≥2 h(OR=3.149)、导尿管留置时间≥7 d(OR=3.524)、住院时间≥14 d(OR=1.958)是 EMT 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MT 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概率较高,而其主要与手术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贫血、术中体温、手术时长、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有着密切关联,为此临床应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护理和干预,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 经验交流
    欧阳美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并发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 IM 患儿发生 MP 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2 月—2023 年 8 月吉安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80 例 IM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热程、发病季节、MP 感染发生情况、MP 抗体滴度、父亲吸烟史、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肝、脾、颈淋巴结、眼睑的水肿情况等资料信息,分析 IM 患儿并发 MP 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80 例 IM 患儿中有 29 例发生了 MP 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36.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 患儿并发 MP 感染与患儿的热程、年龄、MP 抗体滴度,以及 C 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 G、免疫球蛋白 M 的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程≥5 d、年龄≥5 岁、MP 抗体滴度≥1∶160、C 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 G、免疫球蛋白 M 是 IM 患儿发生 MP 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医院 IM 患儿 MP 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其发生与热程、年龄、MP 抗体滴度,以及 C 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 G、免疫球蛋白 M 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加强相应的监测和护理,以减少 MP 感染的发生,或第一时间开展治疗。
  • 经验交流
    易德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医院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分宜钤东医院收治的 80 例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TNM 分期、肿瘤病理分型、化疗周期、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微生物检查结果等资料信息,分析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影响因素。结果:80 例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有 22 例,感染发生率为 27.50%;22 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29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18 株(占 62.07%)、革兰阳性菌 8 株(占 27.59%)和真菌 3 株(占 10.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年龄≥60 岁、TNM 分期为 Ⅲ~Ⅳ 期、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化疗周期>2次、住院时间>20 d 的占比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OR=1.867)、TNM 分期为 Ⅲ~Ⅳ 期(OR=2.431)、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OR=2.718)、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2.293)、侵入性操作(OR=3.024)、化疗周期>2 次(OR=3.149)、住院时间>20 d(OR=1.982)是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年龄≥60 岁、TNM 分期为 Ⅲ~Ⅳ 期、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化疗周期>2 次、住院时间>20 d预测肺癌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795、0.694、0.756、0.668、0.736、0.729。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其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患者的年龄、TNM 分期、是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否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有无侵入性操作、化疗周期、住院时间是患者化疗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能较好地预测感染是否发生,故临床应加强对相关风险患者的护理和监测,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 耐药监测
  • 耐药监测
    高晶晶, 吉彬彬, 袁垆, 苏宁, 张宇琼, 徐卫东, 王亚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 2016—2022 年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细菌耐药状况,为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6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 742 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所在科室、检出标本和药敏试验结果等资料信息,分析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6—2022 年 7 年间,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的发病人数整体呈增多的趋势;742 例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485 例 vs 257 例),而年龄上以≤5 岁的小儿(387 例,占 52.16%)和>60 岁的老年人(235 例,占 31.67%)居多,在科室方面主要来自儿科(464 例,占 62.53%),而其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211 例,占 28.44%)和冬季(301 例,占 40.57%);患者所感染的肺炎链球菌主要检出自痰液(631 例,占 85.04%);药敏结果显示,患者所检出肺炎链球菌对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青霉素、左氧氟沙星、氯霉素、莫西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较低(<10.00%),但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均较高(>90.00%)。结论: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小儿和老年人,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并且发病主要集中于秋冬季节,但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整体并不强。
  • 耐药监测
    卜云芸, 钟素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为临床此类患者盆腔感染的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2023 年 3 月赣南医科大学附属兴国医院收治的 346 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术后的血液、盆腔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盆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346 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有 53 例,感染率为 15.32%;53 例并发盆腔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培养分离出 64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32 株(50.00%,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0 株(46.8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和真菌 2 株(占 3.12%);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 0.00%,对妥布霉素、氨曲南、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庆大霉素、替加环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耐药率亦较低(<30.00%),但对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均有较高的耐药率(≥7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 0.00%,对克林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亦较低(<30.00%),但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四环素、莫西沙星则具有较高的耐药率(>60.00%)。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发生风险较高,其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这些病原菌多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应持续开展病原菌检测和耐药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 耐药监测
    黄存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3 年 1 月乐安县中医院收治的 216 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分析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216 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287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175 株(占 60.98%,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84 株(占 29.2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 28 株(占 9.76%);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20.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较低(<20.00%),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为 0.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噻吩、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60.00%);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多西环素、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均较低(<25.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60.00%);白假丝酵母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较低(<30.00%),而热带假丝酵母则对氟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较低(<30.00%)。结论:肺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其大多存在多重耐药情况,临床在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时应根据其药敏特点,以确保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 耐药监测
    张肖瑶, 刘璀, 周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4 月—2023 年 4 月医院收治的 96 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耐药试验,分析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96 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共检出 109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56 株(占 51.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较为多见)、革兰阴性菌 44 株(占 40.37%,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多见)和真菌 9 株(占 8.26%);药敏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夫西地酸、头孢唑林、苯唑西林、青霉素 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替考拉宁、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25.00%);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奈替米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25.00%)。结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其均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在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尽量根据其耐药特点,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耐药监测
    李德祥, 朱燕孜, 易丽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湿型外耳道感染患者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药敏特点,为临床外耳道感染患者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5 月—2022 年 5 月于都县中医院收治的 34 例湿型外耳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双耳的湿型分泌物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药敏情况。结果:34 例湿型外耳道感染患者耳道分泌物中共检出病原菌 89 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 70 株(占 78.65%,以头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 19 株(占 21.35%,以大肠埃希菌、尿素放线杆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头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利奈唑胺、利福平、替加环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较高(>75.00%),对青霉素 G、红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敏感率均较低(<20.00%);大肠埃希菌、尿素放线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均较高(≥80.00%),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替坦的敏感率均较低(≤20.00%)。结论:外耳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其对多数所试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但也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临床在治疗时仍应尽量根据其药敏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确保获得理想的疗效。
  • 耐药监测
    龚佳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与病原学特点,为临床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5 月—2022 年 2 月贵州省职工医院收治的 355 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结果:355 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有 36 例,感染发生率为 10.14%;36 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出 56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36 株(占 64.2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 20 株(占 35.71%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 0.00%,而对苯唑西林、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90.00%);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较低(<15.00%),而对氨曲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高(>60.00%)。结论:医院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的颅内感染发生风险,引发颅内感染的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为保证治疗效果,临床应尽量根据病原菌的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