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杨玉婷, 胥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传染性疾病。在梅毒螺旋体感染发展为梅毒的过程中,梅毒螺旋体需要逃过机体的层层免疫应答,而对相关免疫学指标开展检测,可以帮助临床进行正确诊断,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该文从梅毒螺旋体的免疫逃逸机制和相关免疫学指标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梅毒的疾病诊断提供思路和帮助。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
    张宇泽, 杨晓倩, 王绍江, 欧家成, 牛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小茴香不同部位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小茴香的进一步药用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 20% 乙醇溶液提取小茴香根、枝叶、果实的有效成分,随后用滤纸片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小茴香根、枝叶、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比较小茴香不同部位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滤纸片法检测结果显示,小茴香根、枝叶、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小茴香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最强,而小茴香根的醇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微量稀释法检测结果显示,小茴香根、枝叶、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 分别为 5.00、10.00、5.00 mg/mL,对大肠埃希菌的 MIC 均为 10.00 mg/mL,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 MIC 分别为 20.00、20.00、10.00 mg/mL。结论 小茴香根、枝叶、果实的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再次为枯草芽孢杆菌。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殷茹芸, 吴玥婷, 钱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继发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K)的诊疗策略与药学监护要点,为临床此类疑难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患者因腹痛伴发热入院,根据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 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和 CT 检查结果,初步判断为肺部感染和 TAK,随即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但先后予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美罗培南、卡泊芬净治疗 7 d,患者发热和感染指标均未明显好转,其间未获得明确的病原学结果,故考虑抗真菌治疗应答不佳,遂将卡泊芬净替换为伏立康唑;第 8 天起,患者体温开始恢复正常,感染指标也逐步下降,其间 G 试验和 GM 试验两次回报阳性,曲霉 IgG 抗体亦报阳性,结合患者近 2 年多次肺部真菌感染的情况,加之其建筑工人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的工作特点,判断肺部感染为原发性 IPA,而 TAK 为其继发疾病,遂嘱患者坚持伏立康唑治疗;治疗 3 个月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病灶基本吸收,实验室指标也已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感染,临床药师在协助医生开展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探寻病原体,以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而对于真菌感染,临床应给予患者充足的疗程,以保证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并减少复发。
  • 药学监护
    甘菊文, 孙伟, 邓晓兰, 刘华, 廖晓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例肺部感染合并颅内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过程与药学监护要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和结果: 该肺癌患者因发热(39 ℃)、头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综合降钙素原水平和肺部 CT 检查结果,初步考虑为肺部感染,遂予阿奇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但次日又出现意识不清、唤之不醒等症状,为进一步治疗而我院神经内科;临床综合患者发热、神志模糊、颈抵抗等症状,以及血象和脑脊液检查结果,判断患者还存在颅内感染,遂经验性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3 d 后,患者感染症状和相关指标均明显好转,且脑脊液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提示肺炎链球菌,临床考虑美罗培南对肺炎链球菌有较强抗菌作用,遂停用了万古霉素;6 d 后,患者再次出现颅内感染表现,考虑肺炎链球菌对美罗培南耐药,遂又加用万古霉素;之后,感染得到控制,但患者出现严重耳鸣和听力下降,临床考虑这可能与万古霉素有关,遂再次停用万古霉素,而改用利奈唑胺,并予对症治疗;但治疗 1 周后,患者颅内感染反而加重,遂将治疗方案调整为莫西沙星+头孢曲松;之后,患者的感染症状和相关指标逐渐好转,而出院随访显示其听力也部分恢复。结论 颅内感染是较为复杂和严重的感染,临床在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对血脑屏障的通过情况,并且要做好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和处置准备,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 药学监护
    范芳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例脓毒血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与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和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该患者因“发热伴寒战 4 d”入院治疗,入院时患者高热(39.5 ℃),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4%)、C 反应蛋白(109.8 mg/L)、降钙素原(30.37 ng/mL)等感染指标明显异常,经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数日后,感染症状未见明显好转,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甚至还进行性升高;之后,患者血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综合其他相关结果后,明确为脓毒血症,随即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莫西沙星;3 d 后,患者的感染症状和感染指标均明显好转,表明新抗感染治疗方案有效;又 2 d 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和局部风团样皮疹,综合患者病史和近期用药史,怀疑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莫西沙星所致,考虑患者感染已基本控制,遂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莫西沙星而续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口服,并进行抗过敏治疗;2 d 后,患者皮疹消失;又 3 d 后,患者出院。结论 针对不明原因发热合并感染表现的患者,临床应积极探寻病原体和感染部位,以便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的开展;而在治疗的同时,临床应做好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陈宇飞, 唐佩军, 冯彦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1例未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发生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的诊断和治疗要点,为临床 IRIS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该患者 1 个多月前被诊断为肺结核,随即开始抗结核治疗;1 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咳嗽加重,伴发热,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 反应蛋白等指标均异常升高,临床考虑并发细菌性肺炎,遂予莫西沙星+美罗培南治疗,但未见好转,于是来院就诊;但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找到足够证据支持呼吸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甚至排除了药物热的可能,最终考虑为 IRIS,随即予甲泼尼龙治疗;3 d 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并且后续胸部 CT 检查提示肺部病灶缩小、胸腔积液减少。结论 IRIS 较少发生于非 HIV 感染患者,而其临床表现多为原有疾病的加重,加之其诊断的建立须排除其他各种可能的病因,故难度较大,对此应加强对 IRIS 的认识,以便及时识别 IRIS 和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 药物不良反应
    谭皓文, 欧璇, 陈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美国 FDA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挖掘和分析药物相关性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相关药物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在 FAERS 数据库中,检索 2004—2022 年期间首选术语为(preferred term,PT)为“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T 代码为 10036807)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采集首要怀疑药物(primary suspect drug,PS),分析这些药物相关性 PML 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在 FAERS 数据库中,共检索到药物相关性 PML 的 AE 报告 6 604 份,其中报告数前 30 位的 PS 涉及的 AE报告 有 5 063 份;在 5 063 份 AE 报告中,患者多为女性(2 588 例,占 51.12%),年龄上主要集中于18~<65 岁(2 829 例,占 55.88%),临床结局中死亡的达 1 605 例(占 31.70%);报告数前 30 位的 PS 中,药物的种类主要为抗肿瘤药(14 种,占 46.67%)和免疫抑制剂(11 种,占 36.67%),而报告数最多的 PS 分别为那他珠单抗(1 826 例,占 36.07%)和利妥昔单抗(1 271 例,占 25.10%),并且其报告比值比亦是最高(分别为 43.31 和 29.13)。结论 药物相关性 PML 有着较高的死亡风险,其 PS 主要为那他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对于使用这 2 种药物的患者,临床应加强用药安全监测,以便 AE 发生时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 药物不良反应
    吴庆荣, 张丽华, 张宇, 杨雨婷, 宋晓兵, 张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所上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发生严重 ADRs 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725 例 ADRs 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报告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所涉药物的数量、种类、剂型、给药途径,以及 ADRs 的发生时间、发生季节、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等信息,分析医院所上报 ADRs 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生严重 ADRs 的影响因素。结果 725 例 ADRs 报告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93 例 vs 232 例),而年龄上以>45 岁者为主(494 例,占 68.14%);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725 例 ADRs 所涉药物的种类主要为抗结核药物(314 例,占 43.31%)、抗感染药物(209 例,占 28.83%)和呼吸系统用药( 33 例,占 4.55%),而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242 例,占 33.18%)、皮肤及其附件(201 例,占 27.72%)、神经系统(71 例,占 9.79%)、全身性反应(63 例,占 8.69%);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生严重 ADRs 与年龄、有无饮酒史、有无基础疾病、有无既往 ADRs 史、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合并用药种数、ADRs 发生时间、ADRs 发生季节具有相关性(P<0.05),而年龄>65 岁、有饮酒史、有基础疾病、静脉给药、ADRs 发生于用药>3 d 后、ADRs 发生于秋冬季、合并用药种数>3 种是患者发生严重 ADRs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患者发生 ADRs 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有无饮酒史、有无基础疾病、合并用药种数、ADRs 发生时间、ADRs 发生季节密切相关,临床对相关高风险患者应加强监护和措施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 其他论著
  • 其他论著
    赵恒毅, 杨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药学门诊,分析 1 例妊娠妇女早期药物暴露的药学风险,为探索针对特殊人群的药学工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患者孕 6+5 周,自诉半个多月前因“气管炎”就诊,并使用过头孢呋辛、利福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替硝唑、阿昔洛韦、氨茶碱、氨溴索、地塞米松、咳克平、中药汤剂、止咳宝片和黄芪精等药物,为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遂于药学门诊就诊;药师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利福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替硝唑、氨茶碱为 C 级妊娠用药,而地塞米松在妊娠早期为 D 级,此外中药或中成药中含射干、蝉蜕、地龙等可能潜在妊娠风险的成分;考虑患者当前暂无不良表现,建议暂予保胎,并做好定期检查和妊娠评估。结论 临床药师针对特殊人群(尤其是妊娠妇女)开展专业的药学服务,不仅有助于患者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更可为其用药安全提供充足保障,而这又可为临床药师拓展实践领域提供经验。
  • 其他论著
    肖佳奇, 沈嘉, 许峰, 栾琳, 郑本锋, 徐娟, 刘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乙肝五项检查,分析成人乙肝疫苗接种 10 年后的保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太仓市域范围内北部和南部各 2 个乡镇 2010—2011 年参与乙肝疫苗免费接种项目、2023 年 4—7 月可参加年度体检且体检时年龄 ≥45 岁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慢性病情况、疫苗是否全程接种、乙肝五项检查等信息,根据被调查者乙肝五项检查是否正常将其分为乙肝五项正常组和乙肝五项异常组,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成人乙肝疫苗接种 10 年后保护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1 780 名预调查人员中,成功完成体检和信息采集的有 1 013 人,其中北部乡镇和南部乡镇的完成率分别为 59.68%(598/1 002)、53.34%(415/778);1 013 名被调查者中,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均正常的有 293 人,而有 720 人乙肝五项检查存在异常结果;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疫苗接种 10 年后的保护效果与性别、有无吸烟史、是否全程接种具有相关性(P<0.05),而未全程接种是影响乙肝疫苗接种 10 年后保护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未全程接种严重影响乙肝疫苗接种 10 年后的保护效果,对此医疗机构在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时务必做好追踪随访,以保证接种者完成 3 剂次全程接种,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
  • 其他论著
    朱启泰, 宋华峰, 徐俊驰, 胥萍, 钱宇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菌核糖核酸检测(TB-RNA)、结核菌脱氧核糖核酸检测(TB-DNA)、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Xpert MTB/RIF)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效能,为优化肺结核的早期诊断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 2024 年 1—5 月至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 240 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涂片找抗酸杆菌(简称涂片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简称培养法)、TB-RNA、TB-DNA、Xpert-MTB/RIF 对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分析和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 TB-RNA、TB-DNA、Xpert-MTB/RIF 单独或联合检测肺结核的效能进行判断。结果 240 例疑似肺结核患者中,确诊肺结核者有 170 例,确诊非肺结核者有 70 例,其中细菌性肺炎 18 例、肺部感染 30 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2 例;TB-RNA、TB-DNA、Xpert-MTB/RIF、涂片法、培养法对确诊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 27.65%、47.06%、48.82%、17.65%、30.00%,5 种方法对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TB-RNA、TB-DNA、Xpert-MTB/RIF 3 种检测方法对涂(+)培(+)组、涂(+)培(–)组、涂(–)培(+)组、涂(–)培(–)组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TB-RNA、TB-DNA、Xpert-MTB/RIF 3 种检测方法对各组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从高到低均依次为涂(+)培(+)组、涂(–)培(+)组、涂(+)培(–)组、涂(–)培(–)组;而对于相同表型的肺结核患者,Xpert-MTB/RIF 的阳性率均最高,而 TB-RNA 的则最低;ROC 曲线分析显示,TB-RNA、TB-DNA、Xpert-MTB/RIF 单独和三者联合检测诊断疑似肺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 27.65%、47.06%、48.82%、62.3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6,P<0.01);其特异度分别为 100.00%、98.57%、100.00%、98.5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P>0.05);其准确度分别为 48.75%、62.08%、63.75%、72.9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9,P<0.0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显著高于任一方法单独检测(P<0.01),并且联合检测的(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 0.805,95%CI 0.751~0.858),高于任一方法单独检测的AUC。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涂片法和培养法,TB-RNA、TB-DNA、Xpert-MTB/RIF 对肺结核患者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而 3 种方法联合检测可以获得更高的准确率,这为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了较好的循证医学支持,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原学特征选择合适的分子诊断方法。
  • 其他论著
    郁大伟, 宋翌琰, 郦芳华, 胥萍, 翟云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 BACTEC MGIT 960 分枝杆菌分析系统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假阳性的规律和特点,为提高临床 MTB 检测的准确度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4 年 1—2 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 1 100 例患者送检的 1 100 份采用 BACTEC MGIT 960 系统检测的 MTB 标本作为研究资料,对所有送检标本采用 BACTEC MGIT 960 系统进行培养,然后用抗酸染色镜检和 VITEK MS 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进行复核检查,分析 BACTEC MGIT 960 系统的 MTB 假阳性情况。结果 经复核,发现 1 100 份标本经 BACTEC MGIT 960 系统培养共产生 93 份假阳性报告(假阳性率为 8.45%),涉及患者 93 例,其中肺科门诊患者的 MTB 假阳性率明显高于住院患者(12.27% vs 4.58%,P<0.05);93 份 MTB 假阳性标本中的微生物均为其他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79 株(占 84.95%)、革兰阴性菌 14 株(占 15.05%),而涉及的主要菌属有葡萄球菌属(46 株,占 49.46%%)、芽孢杆菌属(11 株,占 11.83%)和戈登菌属(11 株,占 11.83%),涉及的主要菌种有表皮葡萄球菌(21 株,占 22.58%)、溶血葡萄球菌(21 株,占 22.58%)、痰戈登菌(11 株,占 11.83%)。结论 BACTEC MGIT 960 系统检测 MTB 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情况,而杂菌污染可能是主要的原因,对此临床应加强标本留取的宣教培训、标本前处理的优化、无菌实验操作的严格执行等,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 BACTEC MGIT 960 系统检测的假阳性情况。
  • 其他论著
    郑爽, 李轶, 沈海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门诊第二类精神药品(简称“精二药品”)的用药情况,为临床精二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 PASS 软件,选取 2023 年 4 月—2024 年 3 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 22 240 张精二药品处方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精二药品的品种、规格、用量等信息,分析医院门诊精二药品的用药情况。结果 22 240 张精二药品处方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3 607 张 vs 8 633 张),患者年龄上以>50 岁者为主(15 255 张,占 68.59%);22 240 张精二药品处方共涉及 10 种精二药品,其中艾司唑仑片(9 814 张,占 44.13%)和唑吡坦片(7 406张,占 33.30%)使用最多,其次为佐匹克隆胶囊(2 750张,占 12.37%)、阿普唑仑片(2 365 张,占 10.63%)和奥沙西泮片(1 883 张,占 8.47%);10 种精二药品中,艾司唑仑片的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最大(为 1 111 353.3),其次为唑吡坦片和佐匹克隆胶囊(其 DDDs 分别为 151 753.0 和 100 308.0)。此外,所有精二药品的药物利用指数均未超过 1;22 240 张精二药品处方中共发现不合格处方 471 张(不合理发生率为 2.12%),其中联合用药不适宜(269 张,占 57.11%)和适应证不适宜(125 张,占 26.54%)是主要的不合理原因;不合格精二药品处方的所涉药品有 7 种,其中主要为艾司唑仑片(188 例次,占 25.75%)、唑吡坦片(169 例次,占 23.15%)、佐匹克隆胶囊(139 例次,占 19.04%)、阿普唑仑片(98 例次,占 13.42%)。结论 医院门诊精二药品中艾司唑仑片、唑吡坦片和佐匹克隆胶囊的用量最大,同时其不合格处方也最多,但门诊精二药品的使用整体较为合理,尽管如此临床仍应持续加强管理,以进一步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 其他论著
    朱昱, 邵伟, 李晶晶, 罗鑫, 李天满, 石祥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PDCA 循环管理在降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联用中的效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医院信息系统,采集2022 年 1 月—2023 年 4 月徐州仁慈医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和联用情况,其中 2022 年 1—6 月为开展 PDCA 循环管理前的准备阶段,2022 年 7—9 月为 PDCA 循环管理实施期,2022 年 10—12 月和 2023 年 2—4 月为 PDCA 循环管理成效观察期,比较 PDCA 循环管理前后医院住院患者 AUD、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联用比例的变化情况。结果 开展 PDCA 循环管理后,医院住院患者的 AUD 从 45.70 降至 31.11,后又降至 26.44,其中手外科、足踝科、关节外科的 AUD 均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创伤骨科基本没有变化;开展 PDCA 循环管理后,医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从 72.51% 降至 64.92%,后又降至 58.62%,其中手外科、足踝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开展 PDCA 循环管理后,医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联用比例从 10.02%% 降至 5.30%%,后又微涨至 5.84%,其中手外科、足踝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 4 个重点监控科室的抗菌药物联用比例均始终低于全院水平,并且开展 PDCA 循环管理后其抗菌药物联用比例甚至均降至 1.5% 以下。结论 通过临床药师主导的 PDCA 循环管理的实施,各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使得全院,尤其是手外科、足踝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 4 个重点监控科室的 AUD、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抗菌药物联用比例得到了明显改善。
  • 其他论著
    周领, 金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 PDCA 管理对提高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结果时效内查看的作用,为提高临床结核病的诊断和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7—12 月开展 PDCA 前医院登记在册的 550 例行 TST 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另选取 2023 年 1—12 月开展 PDCA 后医院登记在册的 576 例行 TST 的患者设为干预组,分析开展 PDCA 前后患者 TST 结果的查看时效,以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 TST 结果未在时效内查看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8.16% vs 15.64%,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85.45% vs 96.01%,P<0.05)。结论 PDCA 的开展明显改善了医院行 TST 患者结果按时查看的依从性,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其他论著
    陈佳馨, 吴佳斌, 刘伟, 杨锦潇, 秦滟, 孙悦请, 王璐, 何全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呼吸道标本中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检出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 ARI 患儿的病原学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 2023 年 5 月—2024 年 4 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4080 例 ARI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标本,分析患儿标本中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病毒流感病毒、人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人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 11 种常见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检出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4 080 例患者中,非细菌性病原体检查呈阳性的有 3 186 例(占 78.09%),其中单一病原体感染者 2 552 例,多病原体感染者 634 例,而感染数前 5 位的病原体依次为鼻病毒(870 例)、肺炎支原体(833 例)、腺病毒(539 例)、呼吸道合胞病毒(461 例)、人偏肺病毒(382 例);3 186 例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患儿中,患儿的年龄总体上主要集中于≥6 岁(1 152 例,占 36.16%)和3~<6 岁(997 例,占 31.29%),而患儿的发病季节总体上主要集中于秋季(1 038 例,占 32.58%)和冬季(1 022 例,占 32.08%)。结论 医院非细菌性病原体所致的儿童 ARI 在病原体种类、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临床应充分认识不同病原体的发病特点,从而做到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
  • 其他论著
    宋育明, 陈文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21—2023年医院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特点,为临床肺结核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2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755 例病原学结果明确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所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结果,分析肺结核患者对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链霉素(streptomycin,SM)、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等常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755 例肺结核患者中,敏感性肺结核者有 545 例(占 72.19%),耐药性肺结核者有 210 例(占 27.81%,其中以单耐药者为最多);患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531 例,占 70.33%),在年龄上则以>40~60 岁(317 例,占 41.99%)和>60~80岁(204 例,占 27.02%)为主;755 例肺结核患者中,患者对 INH、SM 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 16.03% 和 14.17%),其次为 RFP、LVFX(耐药率分别为9.93% 和 8.08%);在 210 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单耐药主要表现为对 SM(37 例,占 17.62%)和 INH(22 例,占 10.48%)耐药,多耐药主要表现为对 INH+SM(17 例,占 8.10%)耐药,耐多药主要表现为对 INH+RFP(16 例,占 7.62%)和 INH+RFP+SM(13 例,占 6.19%)耐药,广泛耐药则以对 INH+RFP+SM+EMB+LVFX 为最多(7 例,占 3.33%),其他耐药类型中以对 LVFX 单耐药为最多(25 例,占 11.90%)。结论 当前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较为严峻,好在尚以单一耐药居多,对此临床应积极开展针对结核病的耐药监测,并以此开展更精准的抗结核治疗,从而保证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
  • 其他论著
    庄敏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2022年泉州地区妊娠期女性梅毒的发生状况,并剖析其影响因素,为梅毒的科普宣传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1—12 月泉州地区 11 750 例妊娠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该群体的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居住地、经济收入、性伴情况、安全套使用情况、配偶梅毒史,以及梅毒血清学筛查结果等信息,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该地区妊娠期女性发生梅毒的影响因素。结果 2022 年泉州地区 11 750 例妊娠期女性中,确诊梅毒的有 226 例,感染发生率为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女性发生梅毒与其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居住地、经济收入、性伴数、是否互联网寻伴、安全套使用情况、配偶有无梅毒史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学历为高中及以下、职业为服务业、居住地为城市、经济收入<2 000 元/月、性伴数≥3 个、有互联网寻伴情况、偶尔使用安全套、配偶有梅毒史是妊娠期女性发生梅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妊娠期女性发生梅毒与其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居住地、经济收入、性伴数、是否互联网寻伴、安全套使用情况、配偶有无梅毒史密切相关,临床应就相关风险对公众(尤其是备孕和已孕女性)做好科普宣教,并为孕检中高风险人群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妊娠期女性梅毒的发生。
  • 其他论著
    何安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应对策略,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8 年 10 月—2023 年 3 月进贤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48 例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意识状况、误吸情况、蛋白水平、术中输液量、气切情况、病原学检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等信息,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48 例行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有 62 例,感染发生率为 41.89%;62 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65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42 株(占 64.62%,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 23 株(占 35.3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有无意识障碍、有无误吸史、是否气管切开、术中输液量相关(P<0.05),而有意识障碍、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术中输液量≥3 000 mL、有误吸史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院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而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有无意识障碍、有无误吸史、是否气管切开、术中输液量密切相关,临床对高风险患者应加强监护,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 其他论著
    张信杰, 刘陈科, 戚婉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的临床检出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产 ESBLs KP 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 年12月顺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 489 例 KP 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所在科室、所涉标本、所检出 KP 的相关病原学结果等信息,分析 KP 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489 例 KP 感染患者中,ESBLs 检查呈阳性的有 102 例,检出率为 20.86%;102 例产 ESBLs KP 感染患者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18 例,占 17.65%)、肿瘤老年病科(16 例,占 15.69%)、呼吸内科(13 例,占 12.75%)、心血管内科(12 例,占 11.76%)和儿科(9 例,占 8.82%);经比较,≥60 岁患者发生产 ESBLs KP 感染的风险明显高于<60 岁患者(P<0.05),而是否发生产 ESBLs KP 感染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产 ESBLs KP 和不产 ESBLs KP 在标本来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论产或不产 ESBLs,KP 均主要检出自痰液和尿液;经比较,产 ESBLs KP 和不产 ESBLs KP 对头孢呋辛酯、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氨曲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产 ESBLs KP 对除氨苄西林的其他所有所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20.00%),而产 ESBLs KP 仅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较低(<20.00%),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酯、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氨曲南、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较高(>60.00%)。结论 医院临床上产 ESBLs KP 的检出率较高,其中老年人尤甚,而产 ESBLs 明显增强了 KP 对很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此临床开展抗感染治疗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抗感染治疗的准确性,同时临床还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用药管理,以尽可能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 其他论著
    陈国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肛瘘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肛瘘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南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92 例行手术治疗后并发切口感染的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物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92 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肛瘘患者切口分泌物中共检出病原菌 119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83 株(占 69.75%,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革兰阳性菌31 株(占 26.05%,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和真菌 5 株(占 4.2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 0.0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亦较低(<30.00%),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80.00%);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 0.00%,而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70.00%)。结论 医院肛瘘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各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普遍较强,对此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尽量根据其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其他论著
    张利娟, 张便利, 张国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桂枝茯苓胶囊与甲硝唑联用对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药物安全性,为临床 CPID 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2021 年 12 月医院收治的 72 例 CPI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甲硝唑组(n=36)和联合用药组(n=36);甲硝唑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硝唑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胶囊,疗程均为 1 个月;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各炎症因子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硝唑组(97.22% vs 83.33%,P<0.05);用药后,2 组患者血清中 白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而 IL-2 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但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均大于甲硝唑组(P<0.05);用药后,2 组患者血清中 CD4+、CD4+/CD8+ 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而 CD8+ 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均大于甲硝唑组(P<0.05);用药期间,2 组患者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5.56% vs 8.33%,χ2=0.215,P>0.05)。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与甲硝唑联用能明显改善 CPID 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甲硝唑,并且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 其他论著
    颜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站承担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职责,是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血站党建工作对推动采供血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该文深入探讨了新时期血站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从而让血站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