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监护
李连芳, 龙淑英, 金露, 熊世娟
目的:分析 1 例艾滋病患者并发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感染的抗真菌治疗与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艾滋病患者因不明原因的咽痛、口干、活动后气促和全身乏力而入院,入院检查显示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指标明显异常,遂经验性予复方磺胺甲噁唑;次日,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并且肺部 CT 提示其双肺散在炎症和局部实变,遂加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1 d 后,患者血培养检出有真菌菌丝生长,G 试验结果为 242.664 pg/mL,结合其面部、背部散在的脐凹样皮疹和痤疮样病变,高度怀疑为 TM 感染,遂立即予两性霉素 B 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mphotericin B colloidal dispersion,ABCD)诱导治疗;次日,患者血培养回报 TM 阳性,骨髓涂片亦见吞噬细胞吞噬 TM,遂确诊为 TM 感染;在 ABCD 治疗过程中,当剂量为“150 mg,q24h”,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故将剂量降至“100 mg,q24h”;2 周的 ABCD 诱导治疗完成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NEUT%、CRP、PCT 等感染指标水平亦明显下降,遂以伏立康唑(0.2 g,q12h)序贯治疗;4 d 后,考虑患者病情较为稳定,遂准予出院;但出院 1 个月后,复查 CT 显示,其肺部感染较出院时进展,考虑可能与诱导治疗时 ABCD 剂量不足,或者伏立康唑个体差异有关。结论:ABCD 和伏立康唑是治疗艾滋病合并 TM 感染的推荐药物,足疗程、足剂量的规范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障,而由于其中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应尽量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实现用药的个体化调整,从而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