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王启帅, 李二永, 孙艳, 严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当的溶出方法是药品研究单位在口服固体制剂处方的开发及其工艺优化中应用最频繁,也是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方法。鉴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4+7”带量采购的落实及推广,以及对新药研发的鼓励,口服固体制剂处方及其工艺的研究已经受到药品研发机构及药品生产企业更多的关注。为开发出适当的溶出方法,文中重点围绕溶解度的测定、具有区分力溶出方法的开发,基于理论并结合实践做了探究和分析,以期为口服固体制剂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综述与论坛
    王斯琦, 周峰, 程军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院中药制剂在临床用药以及医疗科研的需求下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以及医院自身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医院制剂发展止步不前。当前,相关政策的不断实施,为使用经验的中药制剂申报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以及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面对医院制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文中提出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政策。
  • 综述与论坛
    季阿芳, 潘韵芝, 程军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依然是全球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目前其临床治疗方法无法彻底消除HBV 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 cccDNA)以达到彻底治愈乙型肝炎的目的。基于现代科学研究进展,HBV 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明朗,一些靶向于 HBV 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药物正在被开发利用。乙型肝炎的治疗途径主要是直接抗病毒治疗和免疫疗法 2 种。文中综述乙型肝炎药物临床治疗的现状文献,并分析了其研究进展。
  • 综述与论坛
    张明发, 沈雅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苦参碱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的合成,并诱导凋亡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对增生性瘢痕具有防治作用。苦参碱也能抑制皮肤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也能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黑素的生成。苦参碱对各种免疫性和非免疫性皮肤炎症均有抗炎作用,临床上已被试用于皮炎的治疗。综述苦参碱对皮肤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近况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药理作用做了分析。
  • 合理用药
  • 合理用药
    张秀梅, 丑晓华, 马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有效预防和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参考。方法:抽取 2018 年医院神经内科 211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并结合治疗效果,分析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结果: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低蛋白血症、鼻饲治疗与 SAP 的发生成正相关关系(P<0.05);211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检出致病菌 69 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占 28.99%)、铜绿假单胞菌(15.94%)、金黄色葡萄球菌(14.49%)、肺炎克雷伯菌(11.59%);致病菌的耐药现象较为严重,SAP 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以头孢噻肟-舒巴坦与莫西沙星联用为主;105 例 SAP 抗感染治疗有效患者仅 36 例。结论:SAP 的发生与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如气管插管或者使用呼吸机、低蛋白血症、鼻饲治疗具有相关性,主要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致病菌的多重耐药情况较为普遍,初始治疗方案经验性较明显,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
  • 合理用药
    王文波, 陈亚芳, 董文彬, 文婷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国外在抗菌药物管理(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AMS)一体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为我国推进AMS一体化发展制定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有关电子医学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相关关键词,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和评价方法,分析其 AMS 一体化管理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结果:国外 AMS一体化运作已经有了很好地尝试并取得了成效,虽然受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国在推进 AMS 一体化过程中有诸多局限,但为 AMS 策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结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遏制细菌耐药的发展,应用 AMS 一体化管理策略势在必行。
  • 合理用药
    田志强, 柯桂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 PDCA 循环管理对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影响及其对策,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 2017 年 1 月—12 月间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患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资料;另抽取 2018 年 1 月—12 月间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后患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资料;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强度(AUD)及其科室不达标的现状指标(全院 AUD 值以及使用强度不达标的原因)差异,采用鱼骨图和柏拉图分析法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措施,确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干预。结果:经过 12 月 PDCA 循环管理干预后,AUD 由 53.86 DDD 降至 34.57 DDD,不达标科室比例从54.2% 降至 20.8%,与干预前 AUD 值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 PDCA 循环管理对控制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成效显著,促进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合理用药
    姜建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抽取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 月间收治的 ICU 脓毒症患者 72 例资料,将其分为死亡组 23 例和存活组49 例;统计其送检样本中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72 例脓毒症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分离出 166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46 株(27.71%)、革兰阴性菌 104 株(62.65%)和真菌 16 株(9.64%);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青霉素 G 与哌拉西林的耐药性均较高,而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哌酮的耐药性均较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哌酮与头孢西丁的耐药性均大于 65%;存活组降钙素原、血乳酸两项指标测得值均低于死亡组(P<0.05),而其余指标测得值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所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均较高,在临床针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合理用药
    王丽, 董雪, 李林楷, 杨富恒, 许慧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调查与分析抗菌药物整治前后乳腺癌手术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相关因素及其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医院 HIS 系统抽取 2010 年第 4 季度(整治前)及 2012 年第 4 季度、2014 年第 4 季度、2016 年第 4 季度和 2018 年第 4 季度(整治后)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病例 901 例资料,分析其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901 例乳腺手术围术期患者中,预防用药率、用药时机、药品品种选择等方面基本趋于合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 100.00% 降至整治后 14.16%;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由整治前 0.00% 上升至整治后 100.00%;药品品种选择整治后也更趋于合理,均选用第 1 代头孢菌素,但预防用药疗程整治后 24 h 内停药的比例仍然高于 40.00%。结论: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乳腺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但在使用时间等方面仍需加大干预力度,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 合理用药
    曹莹, 石祥奎, 夏晓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儿童肺炎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为患儿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 201 8年5 月—2019 年 5 月间符合诊断标准的 208 例住院肺炎患儿的临床信息及用药资料,分析其病原学与药敏检测结果及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结果:208 例肺炎患儿中,128 例患儿行痰标本细菌培养占 61.54%;208 例患儿均为联合用药,其中与 2 种抗菌药物联用 102 例占 49.04%,2 种以上联用 24 例占 11.54%,同时与抗病毒药联用 82 例占39.42%;不合理联用品种主要为抗菌药物、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注射剂、糖皮质激素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不合理医嘱用药的主要原因为品种选择不合理、溶媒选择和用量不合理和联合用药不合理。结论:儿童肺炎患者不合理用药原因较突出的是过多的抗菌药物间和其他品种的联用、辅助用药和 PPI 超说明书用药,需要加强医嘱前置的审核,提高对患儿用药的合理性。
  • 合理用药
    杨薇, 戈大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究不合理用药类型及其原因,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抽取 2018 年 1 月—12 月间门诊临床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 8 109 张,对其进行点评和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结果:8 109 张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用药处方 639 张占 7.88%,其中不合理用药原因主要为无感染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遴选不适宜等。结论: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情况,需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知识的培训及监管,以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
  • 合理用药
    辛佳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中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抽取 2017 年 6 月—2019 年 6 月间诊治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 200 例资料,统计其患者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阴道分泌物中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200 例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 468 株,其中革兰阴性菌 177 株占 37.82%,革兰阳性菌 291 株占62.18%;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的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的耐药性较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低。结论:细菌性阴道炎患者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兼有部分革兰阴性菌,临床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合理用药
    宋秋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医院 2018 年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住院患者病原学的特点及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其病原学特征性和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统计 2018 年医院收治的 118 例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住院患者资料,分析其患者年龄、性别和血糖控制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种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抗感染治疗时间、治疗结果。结果:118 例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中,其年龄大于 65 岁的老年患者为 71 例,主要涉及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和口腔,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42 例患者标本中检出病原菌,其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1 例)、大肠埃希菌(9 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 例);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频次为最高(27 次),其次为左氧氟沙星(23 次)、头孢曲松(21 次);治疗中 32 例患者采用药物联用治疗,使用频次最高的为 β-内酰胺抑制剂与喹诺酮类;29 例患者进行过抗菌药物的更换治疗;治疗时间为 2~15 d 不等,平均为5.7 d;118 例患者中,115 例好转或治愈,3 例转诊上级医院治疗。结论:医院临床在治疗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属基本合理,药物的选用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和《桑坦福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8 年》要求,但建议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干预管理,以确保患者治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合理用药
    范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 PDCA 循环管理的应用对实施干预医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 2015 年1 月—6 月间 PDCA 循环管理前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料为管理前组,另抽取 PDCA 循环管理理论实施后(2017 年2月—2019 年5 月)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料为管理后组,以每 60 d 为一个循环周期,观察和比较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情况以及药物总费用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的差异。结果: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后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得到明显改善;药品总费用和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组(P<0.05)。结论:采用 PDCA 循环管理理论管理,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明显得到优化,且药品费用大大下降,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值得推广应用。
  • 合理用药
    郑晓强, 李政, 袁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对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影响。方法:抽取 2016 年 2 月—2018 年 2 月期间医院收治行择期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 62 例资料,按围手术期临床用药管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整治后组和整治前组(每组 31 例);整治前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管理措施预防用抗菌药物,整治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专项整治措施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用药情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用药指征符合率和给药时机合理率),以及平均用药时间和用药费用的差异。结果:整治后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费用均明显低于整治前组(P<0.05),预防用药指征符合率和给药时机合理率均高于整治前组(P<0.05),平均用药时间短于整治前组(P<0.05)。结论:采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提高了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符合率和给药时机合理率,有效降低了其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费用且缩短了用药时间。
  • 合理用药
    桑娟, 李俊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抽取2018 年 5 月—2019 年 5 月间医院诊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 987 例资料,分析其采集的咽拭子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987 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中,256 例患儿为肺炎支原体阳性,其阳性率为 25.94%,其中不同性别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的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中,≤1 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低于>6~12 岁患儿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小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冬季高于春、夏、秋季(P<0.05);256 例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标本的患儿对米诺环素、莫西沙星治疗高度敏感疗效较好,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交沙霉素治疗中度敏感,但是其对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环丙沙星高度耐药。结论:冬季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季节,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应采集标本进行药敏试验,可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在充分考虑患儿生长发育需求、药物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可选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作为经验性用药。
  • 合理用药
    王江华, 段智峰, 朱玮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小儿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7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间收治的尿路感染患儿 136 例资料纳入研究,统计其患儿中段尿标本中微生物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36 例尿路感染患儿尿液样本中培养出 151 株菌株,其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 109 株占 72.1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 36 株占 23.84%(主要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真菌 6株占 3.97%;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的耐药性较低,奇异变形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较低,肺炎克雷伯菌仅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低,粪肠球菌与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以及红霉素的耐药性均较低,粪肠球菌对青霉素 G 的耐药性也较低,而表皮葡萄球菌仅对青霉素 G 的耐药性较低;3 种病原菌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以及克林霉素的耐药性都非常高。结论:医院尿路感染患儿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检查出的病原菌中大部分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合理用药
    赵静, 易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 2016 年—2018 年医院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用其趋势,为促进医院治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 2016 年—2018 年间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和分析其药物的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2016 年—2018 年间医院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使用频数居首位的药物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因其抑制胃酸分泌效果佳且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受到医院临床医生的青睐;其次是使用频数较高的为胃肠动力药。结论:医院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但仍有待进一步的规范,需完善及加强对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药物管理。
  • 合理用药
    黄石娟, 林承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医院 2016 年—2018 年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抽取医院 2016 年—2018 年间临床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的处方,比较和分析 3 年内不同年度内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的年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和排序、处方中出现的频率及用药频度 (DDDs)和日均费用(DDC)排序。结果:2016 年—2018 年间每年 10 种主要解热镇痛抗炎药品年销售金额相差不大,但其中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分散片3 年间的年销售金额均占据年销售榜首;注射用氯诺昔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2016 年后年销售额急剧下滑,而注射用精氨酸阿司匹林、氨酚双氢可待因片自 2016 年后年销售额显著增长;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为最高,而注射用氯诺昔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及注射用精氨酸阿司匹林出现的频率较低;阿司匹林肠溶片 DDDs、DDC 连续 3 年排序在第 1、10 位,而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 DDDs 变化较大。结论:该院 2016 年—2018 年间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的使用情况较为合理。
  • 合理用药
    卢雪兰, 龚珍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医院 2017 年—2018 年泌尿科诊治的女性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和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于 2017 年 9 月—2018 年 12 月,选取医院泌尿科诊治的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 82 例资料,统计其尿道分泌物标本中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主要支原体的耐药性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结果:82 例女性泌尿道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 205 株,其中支原体 149 株占 72.68%、细菌 43 株占 20.98% 和真菌 13 株占 6.34%;解脲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对氧氟沙星、红霉素的耐药性均较高,约为 90.00%;2 种主要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及美满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低,低于 10.00%,其中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对人型支原体的敏感性为 100.00%;解脲脲支原体对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性较低,而人型支原体对两者的耐药性较高;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较低,而其对原始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的耐药性约为 10.00%。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以支原体感染为主,支原体、细菌及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临床针对不同致病菌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 合理用药
    陈超阳, 陈树群, 张业, 陈培佳, 郭文伟, 郑雪文, 陈裕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肉芽肿性乳腺炎(GLM)患者粗针穿刺后脓液标本中细菌培养结果及其耐药性。方法:抽取2015 年 4 月—2019 年 4 月间收治的 GLM 患者 60 例资料,统计其采用粗针穿刺采集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和耐药性,分析其致病菌检出情况及其对不同抗药物的耐药性。结果:60 例患者的脓液标本中培养出致病菌 65 株,其中棒状杆菌(属) 42 株、金黄色葡萄杆菌 5 株、其他革兰阳性菌 4 株、表皮葡萄球菌 3 株、不动杆菌 2 株、路邓葡萄球菌 2 株、黏质沙雷菌 2 株、链球菌 1 株、肠炎沙门菌 1 株、大肠埃希菌 1 株、肺炎克雷伯菌 1 株和白假丝酵母菌1 株;微小棒状杆菌、G 群棒状杆菌、银色棒状杆菌和其他棒状杆菌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的耐药性为最低,而无枝菌酸棒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耐药性最低。结论:对 GLM 患者粗针穿刺后脓液标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分析,明确致病菌谱的分布与构成比及其对药物的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
  • 合理用药
    种雪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胆汁中细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方法:选取医院 2018 年 6 月—2019 年 6 月间收治的 AOSC 患者 72 例资料,统计其胆汁标本中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结果:72 例 AOSC 患者胆汁中,69 例患者检测为阳性,分离出病原菌 78 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52 株占 66.67%,革兰阳性杆菌 25 株占 32.05%,真菌 1 株占 1.28%;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小于 50%(敏感性>50%),而其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的耐药性较高(敏感率<30%);革兰阳性杆菌敏感率>50% 的药物有万古霉素、磷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敏感率不足 30%)。结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是导致 AOSC 患者的主要致病菌,而其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万古霉素、磷霉素、氯霉素均具有较低的耐药性,在临床治疗 AOSC 患者中,应及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根据其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 合理用药
    梁雪珍, 刘恒, 冯应聪, 袁世新, 黄金养, 郑开颜, 林凤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前后对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探讨并完善医院骨科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综合管理措施与模式,不断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取 2017 年 4 月—2018 年 3 月间骨科收治的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 108 例资料作为干预前组,另抽取 2018 年 4 月—2019 年 3 月间收治的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 97 例资料作为干预后组,统计其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中的成效。结果:经过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整治后,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骨科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 68.52% 下降至 28.87%;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更趋于合理、规范并且用药指征性比较明确;平均用药疗程由 2.5 d 缩短至 1.0 d;预防性给药时间合理率由 32.41% 上升至 82.54%;84.47%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给药时间不超过 24 h;通过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使得骨科 Ⅰ 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各项合理用药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且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干预管理,采用多部门合理用药督查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显著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仍继续强化干预力度,进一步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 合理用药
    徐利国, 邹福花, 柯阳春, 张建斌, 吴宏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抽取 2017 年 11 月—2019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 82 例资料,统计其临床采集标本中细菌培养、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不同标本中分离病原菌谱的特点分布及其对 15 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结果:82 例患者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 87 株,主要来自痰液(49 株)、尿液(17 株)、伤口分泌物(13 株)等标本中,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为最强,其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为最弱;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性为最强,而其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最弱。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多数致病菌为多重耐药菌,且对临床常使用的抗菌药物均由较高的耐药率;建议临床对术后感染患者尽早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其用药的有效性。
  • 感染与预防
  • 感染与预防
    李书贤, 刘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和分析 2018 年苏州市姑苏区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 2018 年度苏州市姑苏区法定传染病 5 860 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8 年所报告的法定传染病 5 860 例中,其总发病率为 523.20/10 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为 211.51/10 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 311.69/10 万;全区 8 个街道均有病例分布,肠道传染病发病例数为最多,其次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顺位位居前 5 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梅毒、乙型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淋病;全年度的第一个发病高峰在 6 月份,而 9 月份则出现次高峰;男性人群发病率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 10 岁以下儿童为主;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商业服务人群为主。结论:除加大对手足口病和梅毒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强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及其他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
  • 感染与预防
    李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肺炎支原体(M. Pneumonia)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控措施。方法:抽取 2017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间北京地区各医院就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 14 326 份,分析采用实时荧光 PCR 法检测的痰、鼻咽抽吸物等呼吸道样本中肺炎支原体及其基因型别的检测结果,并经 χ2 检验比较各标本中基因型肺炎支原体阳性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4 326 份样本中,检出肺炎支原体 660 例,其阳性率为 4.61%,其中 P1-Ⅰ、P1-Ⅱ 和 未分型阳性样本依次为 235 份、229 份、196 份;P1-Ⅰ 和 P1-Ⅱ 型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病例阳性率(4.46%)低于女性(5.17%)(P<0.05);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与最低年龄组分别为 >6~15 岁和 >60 岁,不同年龄组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患者中肺炎支原体阳性率高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P<0.05)。结论: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P1-Ⅰ、P1-Ⅱ 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群体主要为女性、青少年及>6~15 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易感基因型与患者年龄有关,并且仍然是肺炎支原体的主要诱发因素,应根据其诱发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其流行。
  • 感染与预防
    高康阳, 熊朝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关联性及其干预对策。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2019 年 5 月间收治的 62 例机械通气患者资料,统计和分析其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管路样本的细菌培养结果,以及呼吸机管路细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与 VAP 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联性。结果:62 例机械通气患者的各种管道标本 723 份和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156 份,分别检出 608 株和 182 株;下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机管路标本中检出的细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随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延长,呼吸机进气口及出气口冷凝水集水杯、接口处细菌生长率呈增长趋势,且前 3 d 细菌增长速度较快,第 3 天后增长速度呈平缓趋势;污染患者 VAP 发生率(28.57%)、病死率(25.00%)均高于未污染患者(5.88% 和 2.94%);机械通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长于未污染患者(P<0.05);经 Spearman 分析结果显示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与 VAP 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与 VAP 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和病死率间呈正相关,可通过监测呼吸机管道的细菌感染情况,为临床预防 VAP 的发生提供循证支持,以确保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安全性。
  • 感染与预防
    陈苏芳, 马丽玲, 杭茵, 陈蕾, 吴越人, 徐俊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结核 γ-干扰素释放检测(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TB-IGRA)不同检测方法和试剂对肺结核细菌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临床被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192 例,分析其采用不同方法(TB-IGRA、痰涂片、痰培养、GeneXpert、TB-DNA)的检测结果。结果:TB-IGRA 检测值对痰培养、GeneXpert 和 TB-DNA 结果的诊断具有相关性。结论:TB-IGRA 检测值可预测痰涂片、痰培养、GeneXpert 和 TB-DNA 的检出率,表示其假阴性。
  • 感染与预防
    舒爱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伴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抽取 2018 年 9 月—2019 年 6 月间诊治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真菌感染患者 60 例资料,分析其患者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60 例被确诊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真菌感染患者中,真菌感染 8 例,其直接镜检阳性率为 13.33%;皮炎分泌物标本培养分离出真菌 10 株(其中白假丝酵母菌 1 株、断发毛癣菌 1 株、石膏样小孢子菌 1 株、犬小孢子菌 2 株、须癣毛癣菌 2 株、红色毛癣菌 3 株);导致真菌感染与患者激素用药时间、激素强度具有相关性,也是导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伴真菌感染,分析其危险因素,有利于后期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 感染与预防
    邹振亮, 胡志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选取 2017 年8 月—2019 年 8 月间医院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 80 例临床资料为研究组,术后未继发颅内感染的颅脑外伤患者 80 例资料为对照组;收集统计其患者基本资料,分析其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策。结果:80 例颅脑外伤术后继发颅内感染患者,其感染的因素与患者年龄≥60 岁、手术时间>5 h、手术次数>2 次、脑室外引流时≥2 d、切口脑脊液漏、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术前GCS 评分值<8 分具有相关性,经组内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经组内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 岁、手术时间>5 h、手术次数>2 次、脑室外引流时≥2 d、切口脑脊液漏、术前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评分值<8 分均是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 OR≥1)。结论:患者的年龄≥60 岁、手术时间>5 h、手术次数>2 次、脑室外引流时≥2 d、切口脑脊液漏和术前 GCS 评分值<8 分项目,均是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防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 感染与预防
    金菊妹, 张骏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现况及其多部门合作干预后的效果,探究规范执行手卫生的强化培训和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 ICU 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性,为临床科室防止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把医院 ICU 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抽取 2018 年 6 月 ICU 护理人员(55 名)手卫生依从性为基线资料为干预前组;另抽取 2018 年 7—12 月间采用感染管理科、护理部、临床科室、工会、后勤保障部等多部门合作的管理方式后护理人员(55 名)手卫生依从性为干预后组,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异。结果:以手卫生五个关键时刻为参照标准,随机调查的 ICU 55 名护理人员中,手卫生依从性由干预前的 72.59% 提高到干预后 89.89%,较干预前提高了 17.30%,干预后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应用多部门合作干预及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得到明显增强,有效提高了 ICU 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以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 药物监护
  • 药物监护
    毕月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伴有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开展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探究其药学监护过程。方法:根据新生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及目前国内外最新相关诊疗指南,临床药师参与 1 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伴真菌感染临床治疗的全过程,协助临床医师为患儿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出药学建议以及对患儿开展全面的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伴真菌感染,结合新生儿的特殊病理生理特点,实施全面的药学监护,以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与合理使用、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方面作为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提供患者个体化的药学服务。结论:在日常工作中,临床药师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开展药学监护参与临床诊疗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临床药物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庞会明, 姚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跟随高寿泰老药工学习,探幽高寿泰老药工手工泛丸的技法,总结和归纳泛丸工具、赋形剂、泛丸手法、技术流程、制药思维等技术,着重阐述了手工泛丸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对手工泛丸这一项中药传统技术的传承及中医院开展中药小客料加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王晓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伴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其对病原菌清除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 2017 年 5 月—2019 年 3 月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伴肺部感染患者 108 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单用组和联用组,每组 54 例;单用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基础对症治疗,联用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原菌清除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如 IL-6、TNF-α)和肺功能(如肺活量(VC)、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呼气流速(PEF))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联用组患者治疗后病原菌总清除率高于单用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血清 IL-6、TNF-α 水平测得值均下降,且联用组患者低于单用组(P<0.05);治疗 2 周后两组患者肺功能(VC、FEV1、PEF)均得到改善,且联用组患者优于单用组(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治疗能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的清除率,改善了炎症反应,提高了其肺功能。
  • 药物与临床
    方秀珍, 刘溢雯, 张传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复方甲氧那明对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2019 年 2 月期间诊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 62 例资料,按用药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咳嗽症状评分值和不良反应(轻度嗜睡、乏力、心悸和头晕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咳嗽症状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方甲氧那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减轻了其咳嗽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
  • 药物与临床
    邱钰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3 年 3 月—2019 年 6 月间收治的 MDR-PA 感染重症肺炎患者 60 例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 30 例;A 组患者给予单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B 组患者则给予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症状指标如体温、WBC、氧合指数(PaO2/FiO2)及炎症因子如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肺部感染(CPIS)、病情程度(APACHE Ⅱ)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B 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 A 组(P<0.05),治疗 10 d 后体温、WBC 计数值低于 A 组(P<0.05),PaO2/FiO2 测得值高于 A 组(P<0.05),治疗 10 d 后血清 PCT、CRP 水平测得值低于 A组(P<0.05),CPIS、APACHE Ⅱ 评分值低于 A 组(P<0.05)。结论:与单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相比,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于治疗 MDR-PA 感染重症肺炎患者,有效改善了症状,降低了炎症因子水平,缓解了肺部感染程度,提高了临床疗效。
  • 药物与临床
    徐秋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配合核苷(酸)类似物对 HBV-DNA 阴性 HBV 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3 月—2019 年 1 月间院收治的 58 例 HBV-DNA 阴性 HBV 相关性肝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29 例;两组患者均行 TACE 术治疗,在此术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术前 1 周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术前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术后病毒阳性患者则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进者治疗 3 月后的症状缓解率、TACE 术后 HBV-DNA 转阳率、肝衰竭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如血清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值和按 SF-36 量表评分的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 3 月后症状的缓解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 3 月后 TB、ALT 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ALB、PTA 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3 月后两组患者 SF-36 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患者 SF-36 评分值则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HBV-DNA 转阳率(3.45%)低于对照组(31.03%)(P<0.05),肝衰竭的发生率两组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 术前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HBV-DNA 阴性 HBV 相关性肝癌患者,可有效改善 TACE 术后 HBV-DNA 转阴,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排泄功能和肝细胞损伤,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 药物与临床
    尹毅, 刘道飞, 周献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配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对老年脑卒中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5 年 7 月—2017 年 7 月期间诊治的老年脑卒中伴肺部感染患者 82 例资料,按用药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1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 和 CD4/CD8)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 CD4、CD4/CD8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配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治疗老年脑卒中伴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较显著,有效改善了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 药物与临床
    梁英萍, 管祥林, 李嘉文, 林惠茶, 陈丽梅, 梁伟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阿奇霉素对早产儿解脲脲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转阴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儿科 2018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解脲脲原体感染早产儿 60 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30 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生化指标(IL-6、IL-8、WBC)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指标和解脲脲原体感染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生化指标(IL-6、IL-8、WBC)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生化指标(IL-6、IL-8、WBC)测得值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指标和解脲脲原体感染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有不良反应个例发生,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阿奇霉素对早产儿解脲脲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抗感染治疗,有效改善了临床症状,降低解脲脲原体感染所致不良预后的风险。
  • 药物与临床
    付建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头孢噻肟钠与喜炎平联用对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5 年 2 月—2018 年 2 月间收治的肺炎患者 60 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噻肟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RP、PCT)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CRP、PCT)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CRP 测得值(3.50±0.55)mg/L 和 PCT 测得值(0.11±0.01)ng/mL 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44±1.01)mg/L 和 (0.23±0.02)ng/mL(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稍低于对照组(13.33%),但经组间比较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喜炎平与头孢噻肟钠联用治疗肺炎患者,有效改善了炎性因子水平,提高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轻且安全性较高。
  • 药物与临床
    彭永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对哮喘患者伴有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肺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2019 年 6 月间收治的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88 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用组和联用组,每组 44 例;单用组患者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疗,联用组患者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 及 PEF)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症状(气喘、肺部湿啰音、咳嗽及喘息)复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联用组患者治疗后 FEV1、FEV1/FVC 及 PEF 测得值分别为(3.22±0.33)L、(76.25±4.90)% 和(83.63±8.13)% 高于单用组患者分别为(2.61±0.28)L、(68.31±4.65)% 和(77.54±9.35)%(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气喘、肺部湿啰音、咳嗽及喘息)复常时间早于单用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于治疗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肺功能,促进了临床症康复,较为安全可靠。
  • 药物与临床
    张娜娜, 吴萌萌, 韩敏, 张国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辅助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 年 7 月—2017 年 4 月期间诊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 122 例资料,按用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1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NF-γ),以及免疫功能指标即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 TNF-α、IL-6、IL-2、INF-γ、IgA、IgM 和 IgG 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布地奈德辅助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炎症反应,提高了免疫功能。
  • 药物与临床
    陈根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用对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 年 3 月—2019 年 3 月期间诊治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 126 例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3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颅内压、脑脊液相关指标(葡萄糖、白细胞和蛋白定量)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颅内压、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定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美罗培南与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用治疗开颅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较显著,有效改善了其颅内压和脑脊液指标水平。
  • 药物与临床
    邱华平, 李鹰飞, 查国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痰热清配合头孢唑肟对肺癌患者化疗后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5 年1 月—2018 年 12 月间在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化疗后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 60 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用组和联用组,每组 30 例;单用组患者给予单用头孢唑肟治疗,联用组患者则给予头孢唑肟与痰热清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联用组患者与单用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3.33% 和 73.33%,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肺部啰音、体温、咳嗽咳痰)复常时间均早于单用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肺癌患者化疗后合并肺部感染采用痰热清配合头孢唑肟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了临床疗效且不易增加毒副作用。
  • 药物与临床
    葛星峰, 李思柔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头孢米诺钠与左氧氟沙星对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2019 年 6 月间医院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 88 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44 例和观察组 44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噻肟钠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头孢米诺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TNF-α、IL-6、ICAM-1)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肺部啰音、咳嗽及体温)复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TNF-α为(1.01±0.23)ng/mL、IL-6 为(42.15±6.48)ng/L、ICAM-1 为(55.31±6.24)pg/mL 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27±0.29)ng/mL、(57.52±8.10)ng/L 和(62.78±7.03)pg/mL(均 P<0.05);临床症状(肺部啰音、咳嗽及体温)复常时间分别为(3.15±0.15)d、(2.24±0.21)d 和(1.51±0.16)d 均早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55±0.17)d、(2.82±0.24)d 和(2.05±0.19)d(均 P<0.05);两组患者用药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症状。结论:采用头孢米诺钠与左氧氟沙星治疗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优于头孢噻肟钠与左氧氟沙星,有效改善了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的炎症因子,加快临床症状消退,不良反应轻且安全性较高。
  • 药物与临床
    王仁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槐杞黄颗粒与布拉氏酵母菌胶囊辅助利巴韦林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伴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2019 年 5 月期间诊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伴心肌损害患儿 86 例资料,按用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 43 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布拉氏酵母菌胶囊和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布拉氏酵母菌胶囊、利巴韦林和槐杞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即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心肌损害程度指标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 93.02% 高于参照组为 76.74%(P<0.05),治疗后血清 IL-6、IL-10、TNF-α、CK-MB、CK 和 LDH 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采用槐杞黄颗粒与布拉氏酵母菌胶囊辅助利巴韦林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伴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疗效较显著,有效改善了其炎性反应指标和心肌功能。
  • 药物与临床
    郑壬平, 吴旭东, 查中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评价坦索罗辛辅助头孢地尼对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伴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5 年 1 月—2019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输尿管下段结石伴尿路感染患者 90 例资料(结石直径为 0.4 cm~1.0 cm),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5 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如服用排石中成药,嘱其每天饮水约 2 L,做排石动作等)基础上加用头孢地尼胶囊口服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排石平均时间、用药后镇痛效果的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细菌感染的清除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细菌清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排石平均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镇痛效果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坦索罗辛辅助头孢地尼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直径 0.4 cm~1.0 cm)患者伴尿路感染的疗效较为确切,提高了细菌清除率,排石起效时间早,镇痛效果佳,且安全性较好。
  • 药物与临床
    邓长卿, 葛来安, 谢明君, 潘丽敏, 刘小聪, 黄雪云, 刘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扶正化淤方与恩替卡韦片联用对治疗乙型肝炎患者伴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2019 年 5 月期间收治的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乙型肝炎伴肝硬化患者 82 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恩替卡韦组和中西药结合组,每组 41 例;恩替卡韦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中西药结合组在恩替卡韦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淤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6 月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如透明质酸酶(HA)、Ⅲ 型前胶原 N 端肽(PC-Ⅲ)、层黏连蛋白(LN)、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西药结合组患者治疗后HA、PC-Ⅲ、LN、AST、ALT 和 TBil 水平均低于恩替卡韦组(P<0.05);中西药结合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恩替卡韦组(90.24% vs 73.17%)(P<0.05)。结论:采用扶正化淤方与恩替卡韦片联用治疗乙型肝炎伴肝硬化患者的优于单用恩替卡韦片,有效改善了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提高了其肝功能和临床疗效。
  • 药物与临床
    李艳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头孢他啶双途径给药对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及其对血肿改善及 APACHE-Ⅱ 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3 月—2019 年 4 月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 97 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双途径给药组(n=49)和静脉滴注组(n=48);静脉滴注患者予以静脉滴注头孢他啶治疗,而双途径给药组患者则予以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和鞘内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疗效、血肿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病情程度(APACHEⅡ 评分)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双途径给药组患者用药后的总有效率(95.92%)高于静脉滴注组(75.00%)(P<0.05);双途径给药组患者用药后血肿吸收时间早于静脉滴注组患者(P<0.05),住院时间均短于静脉滴注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APACHE-Ⅱ 评分值均下降,且双途径给药组患者的评分值低于静脉滴注组(P<0.05)。结论:采用头孢他啶双途径给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静脉滴注,有效改善了病情,促进了血肿的吸收,提高了临床疗效。
  • 药物与临床
    刘丽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肠梗阻手术减张缝合术后切口感染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外科收治的肠梗阻手术实施减张缝合术患者 80 例临床资料(2018 年 1 月—2019 年 5 月间)纳入研究,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40)和干预组(n=40);常规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而干预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方法处理后术后感染发生率差异,以及炎症指标(hs-CRP、TNF-α、IL-2、IL-4、IL-10)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2.50% vs 17.50%, P<0.05),炎症指标(hs-CRP、TNF-α、IL-2、IL-4、IL-10)水平测得值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肠梗阻手术减张缝合患者,术后实施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炎症因子,减少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 药物与临床
    宋北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与头孢呋辛钠对剖宫产产妇预防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7 年9 月—2018 年 10 月间医院产科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 64 例资料,按照术后预防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克林霉素组和头孢呋辛钠组(每组 32 例);头孢呋辛钠组予以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术后预防感染,克林霉素组则予以注射克林霉素磷酸酯术后预防感染,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临床各项指标复常时间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相比头孢呋辛钠组,采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术后预防感染的克林霉素组的疗效更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头孢呋辛钠组(P<0.05);术后最高体温低于头孢呋辛钠组,术后体温复常时间早于头孢呋辛钠组,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头孢呋辛钠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克林霉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头孢呋辛钠组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预防剖宫产术后抗感染的疗效优于头孢呋辛钠,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轻且安全性高。
  • 药物与临床
    温庆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与头孢他啶联用对小儿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细菌清除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2019 年 6 月间收治的下呼吸道 PA 感染患儿 84 例资料,按用药治疗的不同分为头孢他啶组 42 例(采用头孢他啶治疗)和联用组 42 例(采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与头孢他啶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致病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联用组患者用药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7.62%)高于头孢他啶组(80.95%)(P<0.05);致病菌清除率(95.24%)高于头孢他啶组(78.57%)(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与头孢他啶联用治疗小儿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儿有效提高了致病菌的清除率,提高了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 药物与临床
    陈晓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妇科千金胶囊与盐酸多西环素片联用对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2017 年 8 月—2018年 8 月间) 120 例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多西环素组 60 例和联合组 60 例;多西环素组患者仅予以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联合组患者予以妇科千金胶囊与盐酸多西环素片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方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治疗前后心理状态如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多西环素组(P<0.05);联合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多西环素组,但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 SAS、SDS 评分值均低于多西环素组(P<0.05)。结论:在治疗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过程中,采用妇科千金胶囊与盐酸多西环素片联用治疗的效果较佳,改善了心理状态,提高了临床疗效。
  • 药物与临床
    刘孟辉, 李新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盐酸环丙沙星栓外用与口服硝呋太尔制霉素软胶囊对细菌性阴道炎(BV)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机体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妇产科收治的 BV 患者(2018 年 3 月—2019 年 3 月间) 94 例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环丙沙星栓组(n=47)和联用组(n=47);环丙沙星栓组患者给予盐酸环丙沙星栓阴道外用治疗,而联用组患者则在环丙沙星栓外用治疗基础上加用硝呋太尔制霉素软胶囊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2 周,比较其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联用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74%)高于环丙沙星栓组(80.85%)(P<0.05);临床症状(外阴瘙痒、白带异常、阴道疼痛、黏膜充血)复常时间均早于环丙沙星栓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 SOD、NO 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其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联用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SOD、NO 水平测得值均高于环丙沙星栓组(P<0.05),而血清 ET-1 水平值低于环丙沙星栓组(P<0.05);联用组患者二药联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26%)稍高于单用环丙沙星栓组(2.13%),但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微,未对治疗造成影响。结论: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栓外用与口服硝呋太尔制霉素软胶囊治疗 BV 患者,有效缓解了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促进了其症状的恢复,提高了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 医院管理
  • 医院管理
    伊刚, 宋厚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 QQ、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样一个新时代,医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可避免卷入其中,如何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正效应,将医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推向实处发挥实效,需要进行审慎思考与灵活应对。
  • 医院管理
    周亚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苏州医疗卫生资源增速较快,以苏州市中医院为例,近 5 年招聘了新员工 461 人,其中 30 岁以下人员占 86.98%。为加强新职工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阐述了如何做好新职工的岗前培训,以提高青年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荣誉感,使新职工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医院环境,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