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与论坛
  • 综述与论坛
    张明发, 沈雅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小檗碱为季铵生物碱,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除抗炎、抗感染、降血糖、调血脂、心脏保护等作用外,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形成、诱导凋亡、抑制增殖、影响扩散等。该文从小檗碱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以及对结直肠癌细胞 HT29、HCT116、SW480、 SW620、CT26等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小檗碱后期的临床开发提供参考。
  • 综述与论坛
    石子叶, 张妍, 徐旭, 林娟, 徐科一, 李楚源, 李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因其确切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数千年来一直守护着华夏人民的健康。但部分中药受其自身特性、炮制工艺、配伍组方等影响,可能对肝脏造成较大负担,甚至具有毒性,从而导致肝损伤。该文对引发肝损伤的常见中药及其发生机制做了综述,并从炮制、配伍、剂型改造和给药方式等方面探讨了针对中药肝毒性的减毒措施,为中药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 药学监护
  • 药学监护
    冯瑞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1 例带状疱疹合并 2 型糖尿病与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用药情况复杂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该患者因近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反复发作而入院治疗,其每日暴发痛为 6~7 次,而入院时疼痛的数字评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得分为 3~5 分(加重时为 8~10 分),此外患者此前刚被诊断出 2 型糖尿病和抑郁症;在先后使用曲马多、阿米替林、普瑞巴林、羟考酮等一线药物治疗 10 d 后,患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明显好转,NRS 得分为 2 分,且无暴发痛;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多次出现低血糖反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用药状况,考虑其很可能与普瑞巴林和曲马多有关,遂建议临床做好血糖监测,同时嘱咐患者随身带好糖果等食物;在入院第 8 天,患者右前臂、左手腕、双足背出现散在红斑、丘疹并伴瘙痒,依据时间推测,考虑由羟考酮缓释片所致的可能性较大,停用要很快好转;此外,临床药师在开展药学监护时,发现患者所用的曲马多、阿米替林、羟考酮等镇痛药和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均有引起 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联合用药时应加强监测,避免不良风险的发生。结论: 对于类似病情复杂的患者,临床药师在协助临床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意观察药物联用风险和药物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 药学监护
    蔡雄杰, 温晓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1 例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伴硬膜下脓肿患儿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类似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 患者因头痛伴发热、失语数日而从外院转入南京市儿童医院治疗,根据入院检查和既往病情,明确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伴硬膜下脓肿,遂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治疗近 30 d 后,患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感染指标和言语功能也较前明显改善,其间二代测序提示可疑病原菌为具核梭杆菌;在药学监护时,临床药师根据患者体质量变化和病情变化建议对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的剂量进行调整,临床医生采纳了;在入院治疗第 34 天,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和肝功能轻度异常,考虑为抗感染药物所致,故加用地榆升白片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症治疗;第 50 天,MRI 和 CT 检查提示,患儿左侧额叶脑脓肿较前明显缩小,但仍可见脓腔,考虑当前抗感染治疗方案不能完全灭杀病原菌,故加用甲硝唑;又 5 d后,患者病情大为好转,遂出院。结论: 对于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伴硬膜下脓肿这类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临床药师应协助医生首选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而在药学监护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据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
    胡小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7 月—2023 年 6 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311 例ADRs 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 ADRs 的报告类型和累及器官、所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所涉药物品种和剂型等信息,分析医院内 ADRs 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结果: 311 例 ADRs 报告中,报告类型主要为“一般的”(271 例,占 87.14%),“严重的”(22 例,占 7.07%)和“新的一般的”(16 例,占 5.14%)较少;在性别上,女性略多于男性( 164 例 vs 147 例);在年龄上,ADRs 主要发生于>40 岁者(260 例,占 83.60%);在药物方面,311 例 ADRs 涉及 12 类 107 种药品,其中主要的类为中枢神经系统用药(60 例,占 19.29%)、心血管系统用药(53 例,占 17.04%)、抗感染药物(50 例,占 16.08%);而涉及的药品剂型主要为注射液(194 例,占 62.38%),其次为粉针剂(88 例,占 28.30%);在累及器官方面,311 例 ADRs 主要累及胃肠道系统(76 例,占 24.44%)、皮肤及其附件(56 例,占 18.01%)和神经系统(53 例,占 17.04%)。结论: 医院所上报的 ADRs 主要发生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并且所用药物多为注射剂,尽管其中新的或严重的 ADRs 发生较少,但临床仍应当做好用药后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药物不良反应
    刘鑫炎, 朱芹汶, 鲁继光, 田敬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屈他维林注射液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屈他维林注射液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苏州九龙医院上报的 64 例屈他维林注射液所致 ADRs 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其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屈他维林注射液的用法用量,以及 ADRs 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和最终转归等信息,分析屈他维林注射液所致 ADRs 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结果: 64 例屈他维林注射液所致 ADRs 中,>20~40 岁患者的占比最高(45 例,占 70.31%),屈他维林的单次用量多为 80 mg(58 例,占 90.62%),ADRs 的发生时间主要为用药后的 30 min 内(45 例,占 70.31%),ADRs 累及的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61 例,发生率为 95.31%);关于患者的转归,52 例患者在停用屈他维林注射液后症状自行缓解,其余 12 例在对症处理后也均好转。结论: 屈他维林注射液所致 ADRs 在患者年龄、给药剂量、发生时间和累及器官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临床对于相关患者应当加强监护,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经验交流
  • 经验交流
    骆亭亭, 焦敏, 袁贺霞, 李红健, 牛明慧, 于鲁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依据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评价和比较美罗培南仿制药与原研药对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重症肺炎患者的用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6 年 11 月—2020 年 11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612 例使用美罗培南仿制药或原研药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采集 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用药状况、基础疾病、临床结局、病原学检查结果、感染指标水平变化等信息,并进行 PSM,然后评价和比较美罗培南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状况。结果: 经过筛查,612 例重症肺炎中符合纳入要求的有 330 例,其中原研药组 109 例、仿制药组 221 例,以 1∶1 进行 PSM 后,原研药组和仿制药组患者均为 96 例;PSM 前,2 组患者的性别、种族、美罗培南的疗程和用法、合并用药、基础疾病、病原菌数量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 PSM 后,2 组患者这些一般状况亦无明显差异(P>0.05);PSM 前后,原研药组和仿制药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以及白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水平的下降率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M 前后,仿制药组仅有 2 例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原研药组患者没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经比较 2 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罗培南仿制药和原研药对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无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经验交流
    张璇, 王文杰, 林奕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泉州地区献血者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的用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4 月泉州市中心血站采集到的 5 026 份献血者的献血血样作为研究资料,对其进行细小病毒 B19 的核酸试验筛检(nucleic acid testing,NAT),随后再随机抽取 800 份血样进行细小病毒 B19 的免疫球蛋白 G(immunoglobulin G,IgG)和免疫球蛋白 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检测,分析献血者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结果: 5 026 份献血者血样的细小病毒 B19 的 NAT 结果均为阴性,阴性率为 100.00%;800 份血样的细小病毒 B19 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有 134 份的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 16.75%),其中 IgG 阳性 111 份、IgM 阳性有 28 份(IgG、IgM 双阳的有 5 份);流行病学分析显示,女性、>35~45 岁群体、山区人民和农民的抗体阳性率较高(P<0.05)。结论: 此次泉州地区献血者的血样并未检出细小病毒 B19 感染的情况,但鉴于抗体检查中有部分样品呈阳性,血站仍有进行常态化检查的必要,以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
  • 经验交流
    王荣丽, 张浩阳, 岳采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受药学监护后的治疗结局,为临床 MDRO 感染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 1 586 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所在科室、微生物检查结果等信息,分析住院患者发生 MDRO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比较受药学监护与否对 MDRO 感染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 1 586 例住院患者中发生 MDRO 感染的有 226 例,发生率为 14.25%;226 例 MDRO 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238 株,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98 株,占 41.18%),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35 株,占 14.71%)、溶血葡萄球菌(23 株,占 9.6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0 株,占 8.40%);226 例 MDRO 感染患者在科室方面主要来自外科(61 例,占 26.99%)、重症监护室(56 例,占 24.78%)和神经外科(45 例,占 19.91%),而其病原菌标本主要为痰液(84 例,占 37.17%)、脓液(51 例,占 22.57%)和尿液(38 例,占 16.81%);实施药学监护的 MDRO 患者治疗结局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实施药学监护的 MDRO 患者(87.61% vs 76.11%,P<0.05)。结论: 医院 MDRO 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其主要分布在外科和重症监护室,对此临床应加强重视;此外,开展药学监护可以帮助 MDRO 感染患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因此临床可以考虑将临床药师纳入多学科协作团队,以提升临床服务水平,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
  • 经验交流
    徐佳, 顾盼, 徐云云, 华愉教, 韩懿丹, 刘晓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PDCA 循环法对临床血药浓度危急值管理的应用效果,为医院血药浓度危急值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2 月 31 日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血药浓度危急值记录为研究资料,将 2021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数据资料设为开展前组,而将 2022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2 月 31 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数据资料设为开展后组,分析 PDCA 循环法对临床血药浓度危急值管理的改善作用。结果: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血药浓度危急值预警发布及时率由开展前的 82.22% 提升至 97.30%,处理记录合格率由 84.44% 提升至 94.59%,临床药师参与危急值干预率由 55.56% 提升至 97.30%,对既往出现危急值的病人后期宣教执行率由 33.33% 提升至 91.89%,医药护培训合格率由 81.43% 提升至 97.8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形成果如圈员们品管手法的运用、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也有相应的提升。结论: 通过开展 PDCA 循环,临床药学血药浓度危急值管理体系中各项指标均大幅改善,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进一步提升了医疗管理质量。
  • 经验交流
    肖水灵, 刘波, 梁常枧, 谭蠡, 王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预防性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治疗对减少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u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2023 年 1 月浏阳市人民医院 158 例初治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HBV-DNA 水平,将其分为阴性组(HBV-DNA<100 IU/mL)、阳性组(HBV-DNA≥100 IU/mL),将阳性组进一步分为低病毒载量组(HBV-DNA 为 100~<2×106 IU/mL)、高病毒载量组(HBV-DNA≥2×106 IU/mL),将各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预防性抗 HBV 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命名为 A1 组(阴性对照组)、A2 组(阴性治疗组)、B1 组(低病毒对照组)、B2 组(低病毒治疗组)、B3 组(高病毒对照组)和 B4 组(高病毒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抗结核和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另接受抗 HBV 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阳性对照组的肝损伤发生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 31.11% 高于阴性治疗组为 9.09%(P<0.05);阳性对照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 68.57% 高于阳性治疗组为 20.00%(P<0.05);按病毒载量分层的对照组、治疗组肝损伤发生情况为, HBV 阴性、低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的治疗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同级别病毒载量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 HBV 阳性重度肝损发生率明显高于 HBV 阴性重度肝损发生率(P<0.05); HBV 阴性、经预防性抗HBV 治疗的患者中度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 HBV 阳性和经预防性抗HBV 治疗的患者重度肝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治疗组肝损伤的患者最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的 HBV 载量越高,肝损伤发生率越高,肝损伤严重程度越重;预防性抗 HBV 治疗可降低肝损伤发生率,预防严重肝损伤的发生;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HBV 可反弹出现 HBV 再激活;预防性抗 HBV 治疗能有效抑制 HBV 再激活;结核病合并乙肝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发生时间集中在 2 个月内,肝损伤恢复时间集中在 0.5~1 个月。
  • 经验交流
    袁珍娥, 廖宇, 叶开媛, 郭世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特色药学服务对住院患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为促进临床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遂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 2019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施行常规药学服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52),而将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施行特色药学服务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52);借助评分量表,从适应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和配伍、病原学送检、会诊制度等方面对患者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分,评价特色药学服务对住院患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规范管理评分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54% vs 63.46%,P<0.05),并且其在病原学检查、会诊制度等分项上的良好率均大于 80.00%;观察组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合理用药评分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38% vs 65.38%,P<0.05),并且在品种选择、用法用量及其配伍、其他等分项上的良好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特色药学服务对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效果良好。
  • 经验交流
    汪恒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门急诊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开展专项处方点评,为临床 UTI 患者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随机抽取 2021 年 7 月—2022 年 6 月彭泽县人民医院门急诊 UTI 患者的 550 张处方作为研究资料,采集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用法、用量等信息,分析门急诊 UTI 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原因。结果: 医院门诊和急诊 UTI 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 97.36% 和 96.65%,而门急诊的总抗菌药物使用率则为 97.09%;医院门急诊 UTI 患者所用的抗菌药物中,DDDs 前 3 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克林霉素磷酸酯片和头孢克洛咀嚼片,其 DDDs 值分别为 3 675.25、2 825.00 和 1 942.00;而涉及处方数前 3 多的抗菌药物依次为盐酸左氧氟沙星片(161 张)、头孢克洛咀嚼片(70 张)、硝呋太尔胶囊(66 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534 张门急诊 UTI 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 84 张(不合理率为 15.73%),其中主要的不合理原因为药物遴选不合理(49 张,占 58.33%)、用药指征不合理(14 张,占 16.67%)和联合用药不合理(11 张,占 13.10%)。结论: 医院门急诊 UTI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干预管理,定期点评处方用药,以促进临床用药规范化。
  • 经验交流
    顾雪英, 宋芝雁, 龚佳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中医护理措施,为临床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2023 年 11 月苏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 320 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长、无菌操作情况、玻璃体溢出情况、血清白蛋白等信息,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果: 320 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有39例,感染发生率为12.19%;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与合并高血压与否、合并糖尿病与否、无菌操作规范与否、玻璃体溢出与否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无菌操作不规范是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可能与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无菌操作不规范存在密切关系,临床对此类高风险患者应加强监测和护理,以减少换算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但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少,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 经验交流
    赛雪, 高强, 李浩, 胡嘉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 2015 年—2022 年镇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情况,为提高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5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在镇江市中心血站采集的 237 651 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生化和核酸检测,统计标本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原(antigen,Ag)/抗体(antibody,Ab)、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抗体(抗-TP)、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不合格率。结果: 2015 年—2022 年镇江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总体检测不合格率为 1.17%,其中 ALT、抗-TP、HBsAg、抗-HCV、HIV Ag/Ab 的不合格率分别为 0.48%、0.21%、0.20%、0.16% 和 0.07%。血液核酸检测总体不合格为 0.05%,其中 HBV-DNA 不合格标本 116 份、HIV-RNA 不合格标本 3 份,未发现 HCV-DNA 不合格标本。结论: 2015 年—2022 年镇江市无偿献血者总体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和核酸检测总体不合格率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且以 ALT 不合格率为最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力度、强化献血相关知识宣教,提高血液合格率、提升输血安全。
  • 经验交流
    韩敏钰, 潘姝曼, 姚树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慢病管理药学服务对抑郁症住院患者在院疗效和再入院率的影响,探索降低抑郁症复发率的可能途径。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3 月 31 日苏州市广济医院住院治疗 15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服务模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75)和药学服务组(n=75),对照组患者给予施行传统诊疗方法,药学服务组给予施行传统诊疗与药学服务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比较 2 组患者的综合评价药学服务实施效果和 1 年内不同因素情况再入院率的差异。结果: 药学服务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药学服务组的首发抑郁症患者、中度抑郁症患者、既往服药依从性低患者的 1 年内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病管理药学服务可降低抑郁症患者的再入院率,提示慢病管理药学服务可能是降低抑郁症复发率的有效途径。
  • 经验交流
    周蜜, 孔玉林, 吴越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尘肺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并探究其危险因素,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3 年 1 月—12 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职业病科收治的 631 例尘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用药情况等信息,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631 例尘肺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有 18 例(感染率为 2.85%),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 89.67%);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 26 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 50.00%);2 组患者有无侵入性操作、是否长期卧床、是否使用无创呼吸机、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时间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使用无创呼吸机和长期住院≥15 d 是尘肺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临床可根据具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 经验交流
    朱章剑, 张昌华, 彭锋, 刘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2021 年寻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449 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况(昏迷、吞咽功能等)、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等)、脑梗死程度、住院时间、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等情况,分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分布,以及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449 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 155 例,感染发生率为 34.52%;155 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172 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51 株,占 29.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39 株,占 22.67%)、鲍曼不动杆菌(30 株,占 17.4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5 株,占 14.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与其性别、有无侵入性治疗、有无吞咽功能障碍、是否昏迷、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他肺部疾病、脑梗死程度和住院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入性治疗、昏迷、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3 周是导致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而其是否发生则与侵入性治疗、昏迷、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对于高危患者临床应加强监护,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而对于已并发肺部感染者则尽快明确病原菌,并开展针对性治疗,以保障患者尽快康复。
  • 经验交流
    吴高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和比较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10 月—2020 年 10 月上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10 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5 例;对照组患儿予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患儿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 2 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和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54% vs 80.00%,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咳嗽、喘憋和咳痰等症状的复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4% vs 20.00%,P<0.05)。结论: 相较于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整体疗效更好,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消退,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经验交流
    吴楚, 周亚东, 袁晓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构建医院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建立研究型中医医院提供参考。方法: 从学历分布、职称分布、年龄分布等方面分析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从医院相关人才制度政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医院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结果: 近年来,医院为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相关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逐步构建起以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临床与科研交叉融合、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结论: 研究型中医医院应该重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和思考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型中医医院的建立和可持续的发展。
  • 耐药监测
  • 耐药监测
    周志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腹部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患者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7 月—2022年 6 月铅山县人民医外一科收治的 108 例行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切口分泌物或血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108 例并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 156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99 株(占 63.4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 54 株(占 34.6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 3 株(占 1.92%);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10.00%),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具有不同程度耐药(>40.00%);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 0.00%,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亦较低(<20.00%),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60.00%)。结论: 医院腹部手术患者并发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且主要菌种具有一定的耐药性,故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还是应尽量根据微生物的药敏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 耐药监测
    龚晓珍, 龚润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孕妇并发细菌性宫内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妊娠结局,为此类孕妇的抗感染治疗和妊娠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2021 年 6 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 176 例并发细菌性宫内感染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统计和分析孕妇并发细菌性宫内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妊娠结局。结果: 176 例并发细菌性宫内感染孕妇的感染类型主要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166 例,占 94.32%),而各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190 株,其中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67 株,占 35.26%)、无乳链球菌(53 株,占 27.89%)、粪肠球菌(31 株,占 16.32%)和肺炎克雷伯菌(27 株,占 14.21%);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很低(<5.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 0.00%;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很低(<5.0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为 0.00%;最终,176 例孕妇中出现胎膜早破的有 69 例(占 39.20%),出现产时和产后发热 130 例(占 73.86%),行剖宫产的有 83 例(占 47.16%)结论: 孕妇并发细菌性宫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当前其耐药性并不是很强,此外,细菌性宫内感染可能引起孕妇胎膜早破和发热,临床应当尽量及早控制细菌性宫内感染,以避免其对妊娠和分娩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 耐药监测
    丁剑, 胡宝庆, 王冬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骨科手术患者并发术后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医院骨科收治的 192 例并发术后伤口感染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汇总患者术后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结果: 192 例骨科术后患者各标本中培养、分离出 236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107 株(株数排名前 3 位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革兰阴性菌 123 株(株数排名前 3 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真菌 4 株;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50.00%),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00%,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为0.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均为 100.00%),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0%;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较高(>8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00%。结论: 骨科患者术后伤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对术后感染患者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培养与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程度并遏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提高其感染控制效果。
  • 耐药监测
    温爱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疑似前列腺感染患者前列腺液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特点,为前列腺感染患者的后续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0 年 4 月—2022 年 5 月龙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47 例疑似前列腺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前列腺液标本中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147 例疑似前列腺感染患者中有 59 例的前列腺液标本的微生物检查结果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 40.14%;59 例前列腺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 82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 55 株(占 67.07%,主要为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革兰阴性菌 27 株(占 32.9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显示,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极低(<10.00%),此外溶血葡萄球菌还对利福平、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低(<30.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 0.00%,此外还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亦较低(<30.00%)。结论: 医院疑似前列腺感染患者中微生物的检出率并不是很高,但所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中主要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为达到精准治疗,临床应尽量根据细菌的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 耐药监测
    彭志兵, 张华良, 曹宏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肺间质纤维化伴肺部感染患者所检出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特性,为该类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 月余干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71 例肺间质纤维化伴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痰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与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71 例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出 82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54 株(占 65.85%,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 20 株(占 24.3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真菌 8 株(占 9.76%,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头孢替坦、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较高(≥70.00%),对美罗培南、替加环素、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3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 G、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四环素的耐药率均较高(>80.00%),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仍达 100.00%,对呋喃妥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30.00%)。结论: 肺间质纤维化伴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一方面应规范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另一方面应定期开展细菌耐药监测,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精准性,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 耐药监测
    刘冰凌, 袁晓英, 刘舒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此类患者的腹腔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2022 年 2 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 62 例肿瘤手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62 例肿瘤手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标本中共检出 125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74 株(占 59.20%,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42 株(占 33.60%,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和真菌 9 株(占 7.2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替加环素、头孢哌酮、厄他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的耐药率较低(<15.0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60.00%);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头孢哌酮、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15.00%);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20.00%);鲍曼不动杆菌仅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20.00%);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利奈唑胺、利福平、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20.00%),对其他所试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结论: 医院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复杂,且不同菌种的耐药情况迥异,临床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尽量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耐药特点,以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耐药监测
    罗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骨科创伤患者并发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特点,为积极防治骨科感染提供可靠指导。方法: 采集 2019 年 4 月—2022 年 4 月全南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并发伤口感染的创伤患者的 351 份各种标本作为研究资料,对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并发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 351 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 208 株,其中革兰阳性菌 97 株(占 46.6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 109 株(占 52.40%,以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 96.72%),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 0.00%、1.64%),对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20.00%),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 90.00%、80.00%),对万古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最低(为 0.00%),对四环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20.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 100.00%),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 0.00%、2.17%),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和头孢噻吩的耐药率最高(为 100.0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 0.00%),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20.00%)。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是骨科创伤患者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各病原菌呈多重耐药、高耐药现象,临床需加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监测,据此合理用药,这对于临床更好地防控骨科感染意义重大。
  • 耐药监测
    陈明, 陈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院糖尿病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2022 年 8 月黎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267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尿液、痰液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结果: 267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共有 45 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 16.85%;45 例并发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共检出 54 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 32 株(占 59.26%,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 20 株(占 37.0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和真菌 2 株(占 3.70%);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为 0.00%,对磷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30.00%),对头孢西丁、哌拉西林、头孢美唑、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唑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60.00%);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 0.00%,对利奈唑胺、利福平、呋喃妥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均较低(<20.00%),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高(>60.00%)。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革兰阴性菌是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他很多抗菌药物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应高度重视,并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尽量根据其药敏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保证抗感染治疗的效果。